石柱红色“地下钱庄”——西沱“和成字号”
在石柱,西沱镇云梯街下端的“和成字号”,是西沱镇地下党在中共石柱县委领导下,于1940年冬季创办的经济实体“地下钱庄”。
在长达9年的地下斗争中,地下党的经济实体从最初的“和成棉庄”“和成商号”,逐步发展到后来的“和成字号”“永成字号”。一批批地下党员在血雨腥风的岁月里,为完成党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而艰难战斗,前赴后继,这里成为西沱地下斗争的坚强堡垒和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站,为党的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为革命老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永成字号”现存200平方米,“和成字号”现有750平方米,部分建筑淹没在长江175水位线以下。
据资料统计,从1940年创办,到1949年解放,“和成字号”“永成字号”为党的活动筹集经费不下10万银元,安置地下党员7人,为党的斗争和迎接解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成立商号 筹措经费
1940年冬,西沱镇地下党组织按照中共石柱县委的布置,组织谭卓安、秦万多、崔英福、谭学德、彭家杰、彭普昭、彭普庆等人凑了300斤棉花的本钱,在西沱镇上成立了“和成棉庄”。
不久,西沱镇地下党组织又组织共产党员王家滋投资5石玉米,万县武陵人鲁季舟投资1000银元,部分共产党员和群众投资3000余元,共集资金5000元(法币),租用下盐店对面街房作铺房,于1941年3月成立了“和成商号”。商号由共产党员秦万鑫任经理,由经营粮食逐步扩大到经营桐油、食盐、山货、药材、棉纱等商品。经营范围以西沱为中心,逐步扩展至万县和湖北利川、忠路、小河、恩施以及重庆、自贡等地,并在万县设立分号(由彭家杰负责),成立“和成字号”,业务人员由最初的3人增加到11人。
1943年春,“和成字号”迁到西沱豪绅、石柱县参议长谭栋安位于平街的门面,生意逐渐兴隆起来,门庭若市,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成为古镇的一道风景线。
前赴后续 壮大力量
随着业务的发展,同时也为了安置和隐蔽更多的革命同志,1944年2月,在“和成商号”原址又建立起了“永成字号”,与云梯街平街的“和成字号”同时并存,由共产党员崔英福任经理,经营项目与“和成字号”相同。
1944年5月,崔英福因传递《新华日报》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怀疑而转移后,共产党员谭学德接任“永成字号”经理,并由共产党员江诗富担任会计。
1944年冬,秦禄廷、王家滋奉中共中央南方局指示,与西沱党组织取得了联系。之后,西沱党组织在“和成字号”“永成字号”的基础上,又建立了“翁成字号”扩大经营,大力筹集党组织的活动经费。
1947年10月,中共石柱县特支建立,同年12月,西沱党支部正式建立。“和成”“永成”“翁成”3个字号在西沱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大力开展工作。
通过党组织的积极努力,“同济盐店”“义记商号”“熊长兴药店”等商号和万县商界人士常信芳等人先后在经营和资金上给“和成字号”以支持。通过入股等方式,熊福田(已卸任的原国民党石柱县长)、谭栋安、潘俊民、杨麟甫、谭肖岩、杨达钦、龙瑞云、向大林等地方名人也纷纷加入“和成字号”的经营,在客观上掩护了“和成字号”里面的党组织。金绍凤曾任忠县中兴乡乡长,入股“和成”后,他掩护了地下党员,并暗中借枪给游击队攻打黎王乡公所。黄水乡长向大林入股“和成”后,积极保护“和成”过往七曜山物资的安全。
储备物资 迎接解放
1948年2月,国民党当局在西沱设立“万(县)忠(县)石(柱)三县联防办事处”,由国民党四川省第九区专员公署保安副司令杨晤侬,率一营兵力驻扎西沱,专事“剿匪”。杨晤侬坐镇西沱,驻进“和成字号”,监视革命活动。
在熊福田的帮助下,地下党的3个字号与“同济商号”“南宾垦殖社”实现联营,取名“同福字号”。该字号由熊福田任总经理,国民党石柱县参议长谭栋安任理事长,杨麟甫、张礼源、熊智仁等任理事,谭肖岩任监事长,彭普昭等为监事,秦万鑫、谭学德、崔英福、谭以祥、彭家杰分别任油业部、米粮部、山货部、盐业部和万庄(驻万县分号)经理。
实际上,“同福字号”内部的人事、业务、财务等管理权仍然掌握在党组织手中,为坚持斗争作好坚强的后盾,成为坚持斗争的秘密联络站。
1949年夏,中共石柱县特支奉上级指示,要求“和成”“永成”两字号尽量储备粮、油、食盐等物资,迎接解放。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字号立即购买和储藏了100石大米(约5万斤),100多包食盐(约2万斤)和2万余斤木柴。
1949年11月22日,西沱解放后,西沱党支部立即将上述物资送交解放军,完成了上级党组织布置的任务,“和成字号”也完成了红色“地下钱庄”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