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原来可以这样多姿多彩
两个月的漫长暑假怎么过?书店和图书馆作为学生假期消暑阅读的两大主要阵地,迎来了学生阅读的高峰期。
智能手机、阅读器、电商书城等改变着人们的购书和阅读方式,冲击着实体书店和图书馆的人气。与此同时,近两年国家对全民阅读的重视和倡导,又给实体书店和图书馆的发展带来新希望。夹在希望和冲击之间,作为全民阅读和文化传播的两大主要实体场所,实体书店和图书馆如何打造全民阅读的春天?
重庆图书馆自习室
个性书店:多彩主题客房
南之山书店
5月20日,南之山书店的开业掀起了一股清新的文艺阅读风潮,有读者在网上评论说:“在这里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看得见自己。”
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书店,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还被网友评为最美书店。记者沿着南山植物园北路向前,走过充满市井气息的农家乐一条街,远远就可以看见一座4层高的白楼。
这就是成于思和妻子共同打造的理想书店。书店1楼正在进行川美摄影展,大大小小的照片固定在铁质展架上。展架两边就是陈列书籍的几个空间,以及靠窗的阅读区和简餐茶饮区。
二、三、四楼打造了9间不同主题的客房,没有电脑、WIFI的房间里,只有一面墙的书籍,契合着的每间客房电影、漫画、音乐等各类不同的主题。据成于思介绍,自开业以来,目前对外开放的7间客房天天客满。
近年来一路被唱衰的实体书店,在电商发展、租金高等压力下,终于迎来国家引导和政策扶持的希望。
继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后,2015年又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2016年6月中旬,国家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给与实体书店房租、贷款等支持,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乡镇网点为延伸、贯穿城乡的实体书店建设体系。
外部支持的及时到来,给实体书店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是实体书店要取得长久的良好运营,成于思并不太赞成一味寻求补助,“书店经营是商业性行为,内部经营的突破创新才是经营实体书店的长久之计。”
如何在传统经营模式中寻求新突破?南山有风景,重庆也没有一家开在山上的书店,结合各种优势资源,成于思将南之山书店当作除住宅、工作单位之外的第三空间进行打造,以民宿+书店的经营模式,吸引爱书之人聚集。区别于其他同样组织阅读、沙龙、讲座等活动的复合型书店,南之山每周邀请一些坊间生活家,突出亲切性,组织以电影、书籍等为主题的文化沙龙,形成一个以书店为聚集点的文化圈子。
在电子商务、阅读需求、阅读方式都已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以售书为主要盈利点的传统书店已难以为继。但是实体书店的阅读体验和圈子氛围,却是网络购书无法做到的。
成于思对实体书店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但是在现在的大环境下,他认为实体书店在自身实力与品牌未达到一定高度时,不能走独立书店与大型综合性书店的道路,“外部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依然竞争激烈,实体书店如果没有另外的商业性合作和经营,纯粹靠书籍售卖的利润很难维持长久的发展。”
读者选书:书店变图书馆
实体书店在机遇中突破求变的同时,图书馆也在为全民阅读的推广进行新的尝试。
书店有地理位置的便捷性,以及越来越舒适的阅读环境,但是缺乏借阅图书的服务,而图书馆恰好具备海量藏书的先天借阅条件。两者能否结合起来,打造实体书店+图书馆的全新借阅服务,让读者在书店也可以自主借书?
预计今年10月份,这项广受期待的新服务将亮相解放碑新华书店。据重庆图书馆办公室主任朱晖介绍,这一创新借阅服务正是重庆图书馆与新华书店联合打造的“智慧阅读系统”,该系统是由重庆图书馆与新华书店合作的“图书淘与荐”活动引申而来。
凡是书店里符合图书馆馆藏要求的图书,读者持重庆图书馆借阅证,就可以在书店现场借书。看完后的书籍再归还于重庆图书馆,读者无需付费,由重庆图书馆为书籍买单,工作人员再进行编目、入库等更详细的图书管理流程,使读者在书店借阅的图书成为馆藏书籍。
朱晖说,“这项服务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颠覆了图书馆传统的购书模式,传统的图书馆购书程序里,读者处于书籍选择的末端,图书选择的权利在图书馆手里。在新的借阅服务里,将选择图书的权利赋予一部分给读者,由读者决定进入馆藏的图书,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图书馆藏书的阅读率。”
新借阅模式将购书程序中的采书、编目、入库等放在借书之后,在一定程度上也缩短了书本到达读者手中的时间,让读者更快享受到阅读乐趣。
目前,重庆图书馆与解放碑新华书店已达成合作,正在为新借阅服务进行系统衔接和技术调试。解放碑新华书店试点成功后,该项服务将会进一步推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基于用户使用记录而产生的弹窗服务,也被运用到图书馆的图书推荐服务上来。重庆图书馆打造的“图书馆大数据分析试验系统”今年下半年将正式投入使用。系统正式运行后,其中的图书推荐服务在读者通过阅读卡登陆个人用户后,将根据读者的图书借阅记录,进行相关类型的图书推送。
位于图书馆正门的大屏幕系统也是“图书馆大数据分析实验系统”里的一项内容,目前正在试运行,屏幕上每天滚动显示当日到馆人数、本月新书推荐、读者借阅量最多的书籍等数据。
朱晖介绍,重庆图书馆在寒暑假高峰期,每天可达到6000进馆人次,去年平均每天借阅图书2224册,图书借阅依然拥有着不可动摇的阅读与文化传播地位,“但是随着阅读方式的改变,互联网的发展,图书馆不应该仅仅拥有传统的借书功能,还应该进行阅读推广,让更多人群受益。”
据了解,重庆图书馆正在与渝中区谈合作,建立西部首家24小时图书馆。届时,市民凭借阅证就可刷卡进入24小时图书馆中,随时随地借阅自己喜欢的图书。
据南岸区图书馆馆长张晓耿介绍,今年年底将落户南滨路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的精典书店,将成为他们下一个合作伙伴,“为了打通公共文化最后一公里,便民与服务大众,与精典书店的合作模式和重庆图书馆创新的借阅服务相似,读者可以在书店借书,图书由图书馆买单,进入馆藏书籍。这项服务预计将在明年年初与读者见面。”
情怀“老屋”:特色读书角
南坪“少数花园”
6月11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下浩老街:长江南岸的旧重庆》文章,让连接南滨路的下浩老街火了。文章中提及在下浩老街居住的一群有情怀的人,将老街上的旧房租赁下来进行改造,让街道和建筑重获新生。解沛松兄妹二人就是这群人中的一员。
从南滨路踏着蜿蜒曲折的石板路沿坡向上,掩映于精心打理的花影树丛木栅栏里的“小馆”,就安静坐落在法国永兴洋行高管别墅旧址的斜对面。解沛松兄妹二人租下老街上的一间老屋,想将老屋打造为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并提供与设计相关的书籍供客户翻阅。这一想法恰好与南岸区图书馆打造特色分馆的理念契合,小馆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南岸区图书馆的特色分馆之一,小馆里的400多册建筑、设计类书籍,90%都由南岸区图书馆提供。
南岸区图书馆早在2013年开始就与能容纳和打造阅读区的书店、咖啡馆等商户合作,开办图书馆的特色分馆,为分馆提供定期配送、更换书籍的服务,并实现了书籍在分馆与图书馆之间的通借通还。
分馆图书借阅模式,实现了让图书走出去的突破,提高了图书的阅读率。南岸区图书馆馆长张晓耿说,“特色分馆提供的借阅服务主要是为打破图书馆借书的限制,也为上班族下班后的阅读需求提供了延续服务,方便市民借阅。”
老街、老屋与图书的结合,吸引了不少人气,小馆的休闲阅读功能已超过了当初预设的工作室功能。解沛松说,“前来读书、喝茶的人络绎不绝,开业期间每天都有人光顾。”
在下浩老街上,冻绿房、下浩里也是与南岸区图书馆合作的两个特色分馆。因场地限制,三个工作室总共能容纳的书籍并不多。但是老街与阅读的连接,给路过的游客,或特意前来寻觅老街印象的人,提供了一场与阅读的相遇。
在南坪N18LOFT小院里,少数花园咖啡馆是南岸区图书馆与之合作较早的分馆之一,其活动也更为丰富,这个被咖啡味与油墨味包围起来“虚度时光”的好地方,在活动的策划、组织、举办等方面已较为成熟,几乎一年会有120场左右的演讲、音乐演出等文艺活动,拥有了较高人气。
下浩老街“冻绿房”
下浩老街“小馆”
阅读测评:或可量化
书店里的“小书虫”
在推广全民阅读的时代机遇中,实体书店在挑战中寻求突破,图书馆不断探索走近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服务。从事书刊经营近20年的王传霞,看到了购书、阅读之外,阅读管理的市场空白。
王传霞与图书的缘分始于1997年,当年她接手了民进市委于1993年创办的“同舟文化书社”,随后改名为“重庆民进文教书社”,主要经营教辅类书籍,如今年销售量达300多万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近几年来实体书店的艰难,以书刊批发代理为主的“重庆民进文教书社”虽未受到太大冲击,但是大环境的改变,也让王传霞开始思考经营业务的提档升级,“家长与学校越来越重视孩子的阅读,书籍已做到根据不同年龄层出版不同版本的地步,但是孩子读得怎样却无法量化、具体化。”
今年5月,因出差外地接触到“阅读测评系统”,让王传霞眼前一亮,“这是一种对青少年阅读进行管理的系统,南京、深圳等地已经在推广实施,重庆还是一片空白。”
阅读测评系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建立分级阅读的书库,系统对每一本图书,从认知、理解、分析、应用、评鉴与创造五个维度来出题,测评学生阅读实效。学生还可以发布读后感,教师、家长与校长都可以通过登录端口,在系统内了解每个孩子的阅读情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0年的书刊经营经验,让王传霞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购书、出版、销售等环节上,这是她第一次关注阅读管理,希望在重庆可以落地开花。据了解,目前王传霞正在做调研,预计今年之内该系统可以在学校里落地,填补阅读管理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