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8月09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七夕晒书

□ 作者 洪德斌

七夕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日子,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这天,古时还有一项别具特色的习俗——晒书。

晒书,又称曝书,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穆天子传》中就有“天子东游,次于雀梁,曝蠹书于羽陵”的记载。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人们为何选择七夕晒书呢?原来,古代传说农历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到了魏晋时期,七夕晒书的习俗就很盛行了。据载,魏国大将司马懿是个战功赫赫的名人,功高盖主,这在封建专制时代是最为忌讳的,因此,他颇受魏武帝曹操的猜疑。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便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刻收押。司马懿只得乖乖遵命回朝。可见当时七夕晒书习俗已十分普遍,就连装疯的司马懿也未能免俗。

后来晒书习俗有些变味,不再是以晾晒为目的,而成了一些人标榜风雅、炫耀自己藏书丰厚的方式,这就引起人们的反感。据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记载,晋代的郝隆生性狂傲,自诩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撩起衣服,露出肚皮,人家问他干什么,他回答:“我晒书。”其实郝隆是个领兵打仗的武将,他之所以这样做是蔑视那些为张扬书多、藏书而不读书的人。清代小说家蒲松龄也有过类似的故事。有个乡绅,藏书万卷却从来不读,反喜附庸风雅,每到晒书日,即令家仆将书搬出来晾晒。有一次,正好被路过的蒲松龄碰到,蒲松龄就躺在他家门前的石头上。乡绅不解,上前询问,蒲松龄眼也不睁,说是“晒书”。乡绅问他书在哪里,蒲松龄拍拍肚子,答曰“书都在这里”。乡绅羞愧不已。

七夕晒书还常被文人墨客引入诗文,如宋代刘筠的《戊申年七夕》:“岂惟蜀客知踪迹,更问庭中晒腹人。”清代孙枝蔚《七夕忆内》:“遥怜弄针妇,空嫁晒书人。”毛奇龄《七夕》:“向夕陈庭尝下果,连年每晒腹中书。”

时至今日,七夕晒书习俗已很少见了,“晒书”一词也由原本的“曝晒”之意转为张扬、显摆之意。不过,比起那些网上晒名车、晒隐私的行为,“晒书”至少表明人内心深处还有对书、对文化的渴慕。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