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乡教育均衡有“爱”
—— 巴南区政协聚力教育事业发展记略
通讯员 郑于蓝 王 艳
“每年至少要阅读20万字教育方面的专著,还要写出不少于1万字的读书笔记、随笔……”不久前,一条条“硬指标”在巴南教育界推行。作为巴南“三名工程”的一项内容,这些“硬指标”管中窥豹折射出巴南对师资力量的重视。
同时,这也是巴南政协近些年来助推教育事业发展啃下的“硬骨头”之一。
“三名工程”:破题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7月5日,暑热阵阵的下午,区政府2405会议室内的讨论也同样热火朝天,由区长陈刚领办的区政协第37号重点提案《关于深化我区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建议》“七方面商”会议正在进行……
“我赞同教委提出的名校教育集团、学校发展共同体、产业教育联盟的‘三大模式’,未来要坚持以‘三名工程’为载体和抓手,通过培养打造一批名师、名校和名校长,促进巴南教育水平提质、提效,满足群众日益高涨的教育需求。”陈刚谈及本次提案办理情况如是评价。
可时间倒转,自2010年以来,巴南名校集团化办学在推行过程中却几经“触礁”——集团办学形式单一、层次不高、考核方式不活、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经费保障和支持不足……
一连串的问题,在区政协组织专委会、地区小组和委员们长时间、多地点、全方位的调研中浮出水面。
区政协主席胡能兵组织委员,先后前往彭水、黔江等地实地调研“取经”,只为解决体制机制上的深层次问题。经过多方走访调研、座谈论证,一条条建议形成——
“运用供给侧改革思维,破除所有制和行政壁垒,做好涵盖“一带三区”各种类型学校集团化办学规划;考核引导,激励跟上,建立和完善集团化办学整体考核奖励机制;完善“三名”工程任期评审制;设立集团化办学基金,加强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巴南出台了《关于推进教育“三名”工程建设的意见》,同时还通过验收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并成为重庆唯一的全国首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
“巴南近3年筹集专项资金7.5亿元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同时通过顶岗、互派、支教、轮岗等方式,让城市的老师到乡村学校去,乡村教师到城区学校实践,已有1600多名教师实现交流。”区教委主任杨松介绍。
“三个优先”:“农村娃”也能上城区学校
8月1日傍晚,安澜镇中心学校塑胶运动场上,一个高个子女生正在与同伴打球,一旁的母亲在加油助威。这位母亲叫杨建,她告诉笔者:“20年前,我在这里读书时,操场是一个土坝坝,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安逸了,土坝坝变成了塑胶运动场,只要不下雨,我们都会来锻炼。”
安澜镇中心学校是巴南标准化学校建设的一个缩影……
2011年3月,为了确保教育发展“三个优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政协就近两年全区教育投入问题开展调研,了解到教育投入还存在6000万元左右的资金缺口。
一项项工作积极推进,一份份情况全力梳理,一串串数据不断汇集,调研组结合区情,在短短4个月形成了有情况、有分析、有解决办法的情况专报。
“千秋大事,教育为先,政协建议立意深远。请政府研究,系统提出解决方案。”很快,区委书记李建春在专报上批示。
当年8月1日,时任区长段成刚主持召开常务会,决定投入7000万元全面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并从2013年起,区政府每年安排3000-5000万元用于均衡发展建设。
政协建言,党委决策,政府行动。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教育逐步均衡。
优质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质变
当“有学上”的问题解决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全面加快,广大人民群众要求“上好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2015年,为了全面摸清巴南优质教育发展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区政协主动承担起“巴南区优质教育情况”重点调研课题。
当年3月,区政协牵头成立了由区政协办、区委研究室、区教委及教育界别的委员组成的联合调研小组,深入全区六所优质高中、初中、小学及进校修,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召开协商座谈会12次,走访200余人,发放问卷8000份,详细了解巴南优质教育发展现状;并分赴江北、黔江和酉阳等7区(县),实地考察。
历时半年调研,区政协联合调研组最终形成了《用优质教育演绎巴南教育精彩的报告》。报告提出了对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不够等5个突出问题,以及确立优质教育标准等5个方面的13条意见建议。
“沉甸甸!”区长陈刚在看到报告后批示:“报告很有深度和高度,请分管教育副区长牵头,针对该报告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拿出具体的整改办法……”
下一步,巴南将斥资15亿元,在5年内新建20所中小学,同时持续强化政府建校与开发项目配套建校互补模式,积极引进市内外知名学校、教育集团来区办学,促进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