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8月12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要闻
版面翻页
要闻
01

相伴困境儿童 弥补缺失亲情

本报记者 凌 云

“困境儿童迫切需要关爱与帮助!”来自市妇联的大声疾呼,从调研开始,到在市政协全会上发言,又转化成提案,回响在市政协委员履职的进程中。

2014年,市妇联界别调研发现,“困境儿童”因父母死亡、失踪、入狱等失去父母或父母不在身边的占90%以上,大多散居在每家每户,农村多于城市,低收入家庭居多,是弱小的困难群体,十分需要社会的关爱和专业的帮助。据市妇联主席丁中平介绍说,相较于普通儿童群体,困境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较为突出,“这些儿童急需得到亲情抚慰和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引导他们调整心态,重建生活学习信心。”

怎样发动各方力量,帮助弥补困境儿童在成长中缺失的亲情和家庭温暖,给予他们持续稳定的亲情关爱和心灵成长支持?

探索:在群团改革中抓精准服务

市妇联界别率先发力,率先发声。

去年11月,市群团改革吹响了冲锋号,市妇联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将“情暖童心,相伴成长”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公益项目作为精准服务困难群众、贯彻落实群团改革方案的重要举措,力求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伤害困境儿童的不良事件发生,促进困境儿童健康发展。

丁中平介绍,市妇联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启动了困境儿童心理服务项目,组织开展困境儿童心理关爱帮扶团体辅导和心理测评工作;还推行“1+1+N”关爱模式,由村社妇联干部担任“爱心妈妈”开展关爱活动,同时拓展社会帮扶力量,征集爱心志愿者和爱心家庭,构建困境儿童支持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在各区县常态化开展‘1+1’结对帮扶,于今年底完成全市心理团体辅导项目全覆盖。”丁中平说。

建议:建立关爱困境儿童服务体系

为更好地推动工作,今年两会期间,市妇联界别的委员们提出提案,建议建立关爱困境儿童服务体系,建立“监护人+村居干部+老师”三对一,家庭、社会、学校对接的“人盯人”监护帮扶机制,让孩子们“亲情有依、生活有靠、心灵有抚、安全有护、学业有教、困难有帮”。

提案建议建立有奖监护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乡镇(街道)负责,委托村(居)委会逐一落实困境儿童指定监护人,签订监护合同,对监护责任落实的进行奖励;建立“爱心父母”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和老师与困境儿童结对成长导师制度,由儿童就读学校指定老师与其一对一结对,给予学习和生活关爱。同时,加大实施困境儿童关爱公益项目,加大政府投入,对代为履行监护责任、监护到位的指定监护人、爱心志愿者、老师给予奖励。

呼吁:抓薄弱环节坚持帮扶常态化

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各级政协组织和委员们如何凝心聚力,继续为困境儿童帮扶保障工作鼓与呼?

8月3日,市政协召开市妇联《关于开展困境儿童公益项目的建议》重点提案督办会。“这个提案的办理,有力促进了我市困境儿童的帮扶保障工作!”领衔督办该提案的市政协主席徐敬业指出。在各方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下,提案办理取得成效。

但委员们并没有止步于对提案办理结果的满意。

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补助标准偏低,困境儿童专业化服务水平较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仍然凸显,热心和关爱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委员们持续关注,持续建言。

“开展心理帮扶服务是个‘技术活’,建议引入专业社工等专业的社会力量介入相关项目,多组织开展集体活动。”来自团市委的市政协委员唐树森认为,帮扶人员如果缺乏儿童服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较好满足困境儿童健康成长需求。

市政协委员、巴南区妇联主席唐宁通过亲身经历感到,市妇联开展的困境儿童心理团体辅导活动效果非常好,应坚持常态化,“建议增加团辅活动时间,深化效果。”

“市妇联推行‘1+1’结对帮扶模式时要注意薄弱环节。”市政协委员师明直言。她建议加大对村居干部、志愿者的培训力度,增强责任意识,探索工作方法。

从事慈善工作近二十年的市政协委员吴英杰则建言,要特别注重对一些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问题儿童”的心理帮扶,在给予困境儿童关心关爱的同时注意加强监管。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