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一次特别的“赶集”
通讯员 向 伟
“这干菜闻起真香,来3斤!”
“这干菜不错,来5斤!”
忠县金声乡广兴村村民陈士芬没有想到,只用一上午时间,就在家门口把滞销的几十斤干菜卖了个精光。近日,由忠县政协扶贫集团组织发动、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通过网络招募的133名党员志愿者,参加了一次特别的“赶集”。
广兴村位于金声乡东南部,全村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业和外出务工,有建卡贫困户142户506人。2012年,县政协扶贫集团将其定点为帮扶村。
今年67岁的陈士芬是贫困户,全家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的3亩长叶干菜。以前,陈士芬最担心的就是干菜的销路问题,因为广兴村地理位置偏远,距离最近的集市也有25公里,来回一趟太折腾,干菜也卖不起价。为解决这一难题,县政协扶贫集团在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支持下,发起“网友e家亲”山货采购扶贫活动,组织网友到贫困村采购当地土特产品,模拟城里的交易市场,在直接实现村民销售收入的同时,帮助村民找准土特农产品的市场定位。正是得益于此,陈士芬只用一上午时间,就将几十斤滞销的干菜销售一空,还卖出了每斤5元的“好价钱”。
7组村民胡少盘也准备了20公斤绿豆、15公斤胡豆和10公斤干菜。仅仅半小时,这些山货就卖光了,胡少盘收入395元。和胡少盘同组的周康德,也在差不多的时间里卖掉了3公斤干菜和25公斤菜籽油,他有点后悔备少了货。“平时赶场,大半天都卖不掉,没想到今天会这么好卖。”周康德说。
去年下半年,在忠县政协扶贫集团帮助下,金声乡建起3个农村淘宝站,帮助村民通过网络来销售农副产品。但是,和其他村民一样,陈士芬并不清楚哪些网上消费者需要干菜、价钱定多少合适。
“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村民的产品与市场脱节是最大问题。”县政协扶贫集团负责人说,由于该村种养规模不大,加之距离市场较远,导致土特农产品变现难。为此,县政协扶贫集团联合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策划了这次特别的“赶集”,帮助广兴村探索脱贫致富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