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8月12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健康
版面翻页
健康
04

倾听内心 适度“逃离”

□ 作者 江大红

近期,一篇《我买好了30张机票在机场等你:4小时后逃离北上广》的文章刷爆微信朋友圈,吸引了数百万人关注。虽说文章背后是商业策划,但“逃离”这个词,似乎具有一定的魔力,触动着现代人焦虑、憋闷的心。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某些时刻想逃离。繁重的学业、课外辅导班让孩子们想逃离,而缠人不听话的孩子又让父母想逃离;干不完的工作、持续的高压、看不到顶的房价,让中青年人想逃离;退休后的空虚、病痛给身体带来的不自由,让老人想逃离……

而“逃离”行为的发生,涉及到一个人做选择时的得失判断,涉及到勇气、责任等种种复杂因素。很多人看到“逃”字,就认为这是一种害怕困难的消极心理,但在心理学家眼中,“逃离”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是“逃兵”。

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直言,逃离在生物界普遍存在,动物通过逃离,保全生命。因此,对一个人的逃离行为,不能简单地认为他是“胆小鬼”“真没用”。当生活成为一个人不能承受之重时,暂时性的逃离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原所长张侃也认为,逃离是人生重要的生存之法,是回避沮丧的重要武器。年轻人能够“逃离北上广”,其实也是社会进步,这说明大家的选择机会更多了,可以去追求自己更想要的生活。

“从心理学看,逃离可分为‘转移性逃离’和‘退缩性逃离’两种。相对来说,前者是积极的,后者则比较消极,”张侃提醒,在生活中要意识到,人生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没有什么是一个人必须得到,非它不可的。

王国荣认为,需要警惕的还有“习惯性逃离”。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是,碰到困境、不顺,就想逃,而不是积极地寻求解决之道,那也是消极的逃离,这种逃避对自我成长非常不利。这种逃只逃得了一时,如果不付出自己的勤奋和思考,那么不顺永远都在,内心的焦虑也无法消解。

感觉自己困在现实中动弹不得,在选择“逃不逃”“逃向哪”时,最关键的是要去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王国荣说,事实上,现实无法困住人,人都是被自己的心困住了。在大众化时代,每个人无可避免地受到从众意识、攀比意识的冲击。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保持头脑清醒,做任何选择前要考虑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否则容易陷入新的困境。

如果最终做出了“逃离”的选择,就要努力朝着新生活、新目标而努力。如果仍选择坚持,则需要用自己的心智和修为,将“水深火热”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除了在现有条件下提升自我之外,还可以试着让自己偶尔“逃离”一下,比如每个月可以给自己彻底放一天或半天假,不处理平日重复的事情;上班族偶尔放下繁忙的工作去室外溜达15分钟;每天做饭的父母偶尔放下炒勺,到外面去享受美食等等,用这些适度又不影响大局的事情调节自我,让自己松松气。正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在《逃离》一书中所写的那样:“逃离,或许是旧的结束,或许是新的开始。或许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就像看戏路上放松的脚步,就像午后窗边怅然的向往。”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