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钺锋率市政协民宗委赴石柱、秀山调研——
探索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新路
本报讯 (记者 凌云 通讯员 罗韬) 脱贫攻坚,民族地区是主战场;打赢脱贫攻坚战,民族地区不能掉队。
如何助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近日,市政协副主席李钺锋率市政协民宗委专程赴石柱、秀山,就渝东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等问题开展调研,并与民族地区五区县政协齐聚一堂,共谋发展大计,探索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据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重庆民族地区五区县发展快、变化大,共有208个贫困村整村脱贫,16.27万贫困人口脱贫越线。但横向比,民族地区要实现与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还面临较大挑战:截至2015年底,民族地区五区县还有贫困人口23.2万,占全市贫困总人口的32.9%,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而且发生率较高、解决难度大,成为我市脱贫攻坚战役中难啃的“硬骨头”。
“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不够完善;上一轮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黔江区政协主席秦代书坦言。在他看来,虽然黔江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存在的困难也如鲠在喉,令人不吐不快。他建议加大对贫困区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区县建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返贫。
酉阳县政协建议将酉阳作为全市在武陵山区的脱贫攻坚示范区县进行打造和建设,在扶贫搬迁、贫困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中给予倾斜。县政协主席庹汉兴认为,民族地区在农业产业发展、品牌包装打造上还需要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积极引导创业就业……秀山县的脱贫攻坚工作精准着力,开展得有声有色。“既要解决好面上的共性问题,又要解决好点上的个性问题,持续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县政协主席周传明如是强调。
石柱是全国一类革命老区,县政协建议进一步加大脱贫扶持力度,加快老区开发建设步伐。石柱县政协主席孙开武疾呼:“建议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倾斜支持力度”。
彭水县政协则呼吁进一步加大政策性投入力度,解决短期脱贫与长期致富的问题,“输血”“造血”相结合;同时建议建立贫困地区人才引留长效机制,优先考虑渝东南贫困地区人才培养和使用,激励各类人才参与脱贫攻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