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来苏” 或因 苏轼而得名
永川来苏地势低平、河曲纵横,自古有“来苏坝子”之称。当地流传着一种说法,其“来苏”之名,源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来此游历。
活石天成梳妆台
来苏场口外,往王坪方向约1公里左转,可见一山平地突起。此山名为太平山,虽不高,但奇在异峰突起。登山俯瞰,环顾四周,来苏美景尽收眼底。
太平山风景绝佳处,当数山之东北面的梳妆台。清乾隆《永川县志》载:“梳妆台在治南来苏场外,太平山山坪,有石平如月台,相传昔有仙女曾梳妆于台上,因名。”
梳妆台三面临崖,一面倚绝壁,与太平山山坪相连的通道仅有几十厘米宽。沿通道下行,两边皆是悬崖,望之令人毛骨悚然。
在一处约10平方米的平台上,矗立着两块上下相叠的巨大圆石。底层圆石位于崖边,宽约3米,高2米,正面原刻有3龛,神像早已风化。其上所托圆石稍小,宽1米许,高0.8米,但正面及左面的石头底部均探出下方青石。两石相叠处,仅有3个拳头大小的地方作支撑,四周呈悬空状,中间为半月形的中空。近观奇石,经风晃摇,悬而不坠;远远眺望,则几疑为风所动,当地人称之为“活石头”。
永川区佛教协会副会长、梳妆台寺住持释普明说,梳妆台为永邑奇美名景。相传,古有六巨石由峨眉仙山飞抵来苏,其一石落入观音堂化蚌壳石,其二三巨石停于太平山东端,直立于高崖边,悬而不坠,顿觉巨石晃摇,因名活石头,又传仙女曾梳妆于活石上,故以梳妆台名之。北宋时,大文豪苏东坡曾闻之一游。其四石如几凳,其五石名金柜,其六石名银柜,紧依梳妆台,可惜都已损毁。幸而梳妆台两石存留至今。
东坡到此有五线索?
苏东坡到此游历,是确有其事,还是只是传说?永川区政协调研组深入考证后,发现传说中的若干线索,确与史实相吻合。
其一,年代吻合。苏轼生于北宋景祐三年(1037年),卒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而有关“来苏”最早的文字记载,则见诸宋《元丰九域志》。元丰是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8年,对应公元纪年为1078-1085年。“来苏”一名的记载,与苏东坡所在年代吻合。
其二,事件吻合。据查,苏东坡自21岁北上出川,一生曾两次回川。第一次是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其母在家乡去世。此时距苏东坡金榜题名刚两年。按照朝廷律令,官员须为亡母居丧守礼两年零三月,苏东坡父子三人急忙回川奔丧。第二次是北宋志平三年(1066年)四月,苏洵病逝于京师。苏东坡和弟弟苏澈辞去官职,全身缟素护送灵柩回乡。
其三,地点吻合。调研组考证文史,苏东坡首次出川,系北出剑阁,行走陆路。而护送父亲苏洵和妻子王弗灵柩回川,则是沿水路,永川为必经之道。1998年,中国商务出版社出版《苏洵》一书载:“北宋志平三年三月,苏洵所著《易传》尚未完成即病重,命子苏轼述其志写完《易传》。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于京师。六月,具官船载洵。由苏轼、苏辙扶护出都城。苏轼妻王弗灵柩亦随载而行。自汴入淮,溯江而上抵江陵,十二月入峡延水路,于第二年四月护丧还家,十月二子尊父命于其母合葬。”
其四,背景吻合。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毗邻佛教圣地峨眉山。元丰二年(1079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入狱,年底被贬黄州。后来,他曾给友人写信:“下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也。何必回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看似豁达,但字里行间仍蕴含他对眉山老家的乡愁之苦。在出川入川的途中,听闻永川有峨眉仙山飞来六石,形成奇景异观,不排除前来一观、聊解乡愁的可能。
其五,诗词意境吻合。苏东坡19岁时,与年方16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貌美,知书达礼,侍翁姑恭谨。每当苏轼读书,她便陪伴在侧。二人情意弥笃,恩爱有加。王弗死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乙卯正月二十日,苏东坡曾作一首悼念亡妻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调研组推断,在苏东坡护送其妻王弗的灵柩回川途中,亦或其后出川路上,感慨于从此生死永诀、幽明路隔,忽闻永川有峨眉仙石形成“梳妆台”、悬而不坠的奇特景观,牵动悲思,可能前来一探。
一生在大地上吟啸徐行,这是苏东坡给人最深的形象。他年少时,曾胸怀大志,“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中年丧妻,夜来幽梦忽还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成为千古绝唱;弥留之际,是否回望故乡,忆起“小轩窗,正梳妆”“峨眉飞石梳妆台”的剪影?
古风传千年,来苏名犹在。东坡先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感叹,至今还让人心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