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仙迹何处觅
太白岩位于万州城西郊一座自东北走向西南的陡峭山岩,高480余米,长约3公里。太白岩巉岩峭壁,山势险峻,岩间林木茂密,幽静超逸,山上有洞穴多处,被誉为“万州第一山”。自唐宋以来,太白岩山腰修建有“太白祠”,塑有李白像,岩下建有“白岩书院”。明代至民国,许多文人名家在太白岩石壁题字刻石,今尚存摩岩石刻40多条。
在清同治年间增修的《万县志·谱图》中,将“白岩仙迹”列为“万县十景”之一。白岩仙迹即西山迹,指太白岩山中的踪迹。让我们先看看历代文人对万州这座神秘山岩的描写。
相传,唐代“诗仙”李白曾三次到过万州,曾到山峰西岩上饮酒对弈,从此留下了“谪仙醉乘金凤去,大醉西岩一局棋”的千古佳话。唐代诗人白居易也在万州发出“巴童巫女竹枝歌,懊恼何人怨咽多”的感慨。薛涛则直抒胸臆,写下了题为《西岩》的诗:“凭栏却忆骑鲸客,把酒临风手自招。细雨声中停去马,夕阳影里乱鸣蜩。”而宋代诗人范成大则在他的《万州》诗中这样描述对太白岩的印象:“前山如屏墙,得得正当户。西江朝宗来,循屏复东去。官曹依岩栖,市井唤船渡。瓦屋仄石磴,猿啼闹人语。”明代诗人曹学佺对李白把盏对奕钦羡有加:“石岩湖水片云端,落日轻风生碧澜。祠对江山千古绝,酒酣棋局几时残。涪陵渡去名犹在,蜀道行来信是难。一自金陵问消息,无人指向万州看。”此外还有众多的歌吟太白岩的诗篇。
勿庸置疑,在历代万州人以及旅居万州的文化人心目中,白岩仙迹留下的最大悬念当是那位唐代诗仙李白的踪迹。众仙临西山,堪比李白何?清人将“白岩仙迹”增列于万州十景之中,有很大程度是冲着诗仙去的。
我们还注意到,历代歌咏太白岩的诗作中,有多篇直接提到“绝尘龛”。“绝尘龛”为何物?在何处?据史志载,太白岩上的绝尘龛“类晋宋间人书”,距今约1500年,是目前万州区境内年代最久远的石刻。“绝”字径84厘米,“尘”字径74厘米,“龛”字径67厘米,结字平正,用笔古朴而融隶意。明代曹学佺在《西山太白祠记》中这样写道:“县西有太白岩,在西山,即绝尘龛也。”王象之《舆地碑目》云:“‘绝尘龛’三字在西山石壁上,字画瘦劲,类晋宋间物。”
为何曹学佺干脆将绝尘龛作为西山的代名词?看来这也与“白岩仙迹”的主要寓意有关。
无独有偶,紧靠绝尘龛碑刻,于太白岩李白塑像背后一石屋里,有一座“诗谜碑”。该碑为明代嘉靖癸亥(1563年)孟秋书,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碑文为:“竹岩亭开夜事有来”。八字从右到左成四列,无题者姓名。八字形态各异:“竹”字小,“岩”字横卧,“亭”字中间缺二横画,“开”字只有左半部,“夜”字竖画长,“事”字缺上横画,“有”字向右倾斜45度,“来”字缺下部撇捺。据万州书画家陈一屏猜释,这八个字实际上是一首五言律诗,即“小竹横岩栽,空亭门半开。夜长无一事,偏有一人来”。
无论是小竹横何处门户开不开,夜长夜短有事无事人来不来,太白岩上的这块诗谜碑都是诗仙李白留下的神秘身影和惆怅情绪,都是人们对诗仙李白行踪的探究与心理的揣测。
太白岩上集中留存展示的石刻有着多种价值,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太白岩石刻既是三峡地区历代文人墨客在此活动的缩影,又是三峡地区书法艺术风格演变的源流史。缩小到列入万州十景之一的“白岩仙迹”而言,这些石刻不正是清晰地映现了到过此地的文化先贤们坚韧不变的矢志情怀和空灵飘逸的仙风道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