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落的“巫文化”
清澈见底的大宁河支流后溪河畔,依山傍水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宁厂古镇已默默伫立数千年。5000年的制盐史,造就了这个名副其实的“上古盐都”,也因其在唐尧时期就是极盛一时的巫咸国的本土和首会所在,而成为神秘幽古的“巫文化”发源地。
8月9日,一群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大山深处古老小镇的寂静,也开启了一场关于巫文化发掘的探寻之旅。
再现《山海经》神话世界
据介绍,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以巫咸为首的“灵山十巫”,在以今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为中心创造的地域特色文化,以占星术和占卜术为主要形式,以盐文化和药文化为主要内容,其天人合一、人神相通的人本主义,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文化元素和思想基因。“巫文化见证了重庆源远流长的文化根基,推翻了‘重庆没有文化’的误判。”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学习及文史委主任杨恩芳感慨道。
今天的宁厂宝源山下,上古盐泉仍在汩汩流淌,但因盐而兴的古镇却已在岁月变迁中逐渐衰败,巫咸国的故事也随之慢慢消散在人们的记忆中。穿行在杂草丛生的断壁残垣间,杨恩芳的心情难以平静。她说,如何发掘再现巫文化,巫山巫溪两县进行了多年的论证探索,不少专家学者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探讨,但在以何种载体诠释其丰富内涵和打造方式上,还存在种种分歧,以至于巫文化的开发一直滞后。
杨恩芳说,市政协学习及文史委就巫文化的发掘进行过多次调研论证,建议在宁厂古镇宝源山、盐泉一带还原古巫咸国的原始风貌,连片营造远古文化的整体景观,以此载体再现巫文化地貌生态,再现《山海经》中描绘的神话世界,使重庆地域文化更具文化价值和人文意境。
谋定而动 寻求心灵归宿
市政协委员、市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对宁厂古镇一直“情有独钟”,曾多次来到这里,为古镇打造出谋划策。在他看来,巫文化的发掘不但要根植宁厂,也要跳出宁厂。
言及对巫文化的保护利用,他一口气罗列出六个方面的“注意事项”:生态的依托、历史的诉说、氛围的营造、文化的系统、功能的存在、艺术的再现……他秉持把宁厂作为巫文化源头文化来打造的观点,建议通过当地盐文化、药文化的挖掘,再现上古盐都、巫咸古国的传奇。同时他又认为,在文化发掘和旅游开发中,要谋定而动,“旅游的本质不是建设和商业化,而是大众心灵的归宿,其核心是体验,所以软开发应该大于硬建设!”他强调文化的解读和点化。
于此,市旅游局副局长秦定波心有戚戚焉。他认为,宁厂古镇目前需要的的确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增加文化元素的点缀和文化符号的植入,以软开发为主,保护沧桑记忆。“巫文化的挖掘要注重寓魂于景,形散神不散。要根据旅游规律来设计核心带和体验项目。”
加深认同 整合文化资源
“研究巫文化绝不是搞迷信,而是要指出中华文明史前的核心价值。” 在巫溪坚守十余年,一直致力于巫文化挖掘研究的重庆远古巫文化研究会会长江碧波一再强调不能谈“巫”色变。她建议充分利用现成的自然原生态条件和古老遗址、历史传说,打造“巫咸国”,还原远古家园,给予古镇新生,促进三峡旅游发展。
重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苟世祥对此深有同感。他说,正确认识和对待巫文化,完全可以去除糟粕,还原其本来的可爱面目,加深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人文需要认同,开发打造不能‘咄咄逼人’,伤害其本质。”人类学博士、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邱正伦同样强调。
市文化委副主任幸军建议,要加强宁厂古镇现有文化遗存的保护,加强文化解读,统筹好保护、旅游等相关规划,促进其落地实施。
市政协学习及文史委的委员们还强调,巫文化必须是巫山巫溪共同营建,要整合文化资源,链接巫山巫溪与巫文化相关联的原生态山形地貌、历史遗存、神话传说、民俗文化,形成巫文化原始生态的整体景观,建议由市里统一规划通盘考虑两地的布局、连接的交通和诠释的侧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