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舌尖上的“美味”
记璧山区政协委员、“来凤鱼”传承人龙大江
在今年市政府公布的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中,璧山区拥有300多年历史的江湖名菜“来凤鱼”榜上有名。区文化委负责人介绍,璧山“来凤鱼”能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与区政协委员、区餐饮协会会长、“来凤鱼”制作工艺第11代传人龙大江的努力推动密不可分。
“学徒”变身“名厨”
1986年,高中毕业的龙大江拜当地名厨为师,学习“来凤鱼”制作技艺。十年苦学,一朝技成。1996年,龙大江迈开创业步伐,开办了一家名为“大江龙”的餐馆,专营“来凤鱼”。为了丰富“来凤鱼”菜品,他在传统水煮工艺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清蒸、红烧等烹饪技艺,成为当地唯一能制作100余道“来凤鱼”菜品及“‘来凤鱼’全鱼宴”的名厨。
2010年,龙大江进一步扩大规模,在璧山城区开设10家“来凤鱼”餐馆,并免费为慕名前来学习的人员提供“来凤鱼”制作技艺培训,传播“来凤鱼”文化,使“来凤鱼”渐渐声名远扬。如今,“来凤鱼”不仅走上了大江南北的餐桌,还进入了东南亚及美国唐人街的中式餐厅。
“来凤鱼”跃“非遗”
2013年,龙大江当选为区政协委员。他的第一件提案,就是《打造“来凤鱼”餐饮名片》。
“‘来凤鱼’历史悠久,市场前景广阔,完全可以把‘来凤鱼’”打造成为璧山响亮的餐饮名片。”在区商务局高度重视和积极办理下,“来凤鱼”菜品被列为当地重点研究和保护项目,并推荐龙大江参加全国餐饮菜品制作大赛,使他独创的“古驿来凤麻辣鱼”、“‘来凤鱼’全鱼宴”相继获得中国名菜、中国名宴殊荣。
2014年,龙大江结合“来凤鱼”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又提交《将“来凤鱼”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提案。该提案得到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区文化委认真落实提案建议,力争“来凤鱼”申遗成功。区文化委专门邀请央视美食栏目组到璧山拍摄“来凤鱼”制作工艺,形成权威的“来凤鱼”制作工艺影像记录,并积极向市级相关部门提交申遗材料。经过严格审查和价值论证,璧山“来凤鱼”成功入选重庆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圆了龙大江的“心愿”。
打造“来凤鱼”传承基地
“来凤鱼”申遗成功,让龙大江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如何把“来凤鱼”制作工艺更好地传承下去,他有了新的思考。
今年3月,他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打造“璧山来凤鱼工坊”。按照龙大江的计划,该工坊集视频展示制作工艺、免费提供制作工艺培训、现场品尝为一体,将成为传承“来凤鱼”制作工艺、传播“来凤鱼”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龙大江决定再投资打造一个专供“‘来凤鱼’工坊”的生态养鱼基地,保证“来凤鱼”鱼质的绿色、环保、营养、健康。
“做一件事不在于有多大的利益,而在于有多大的价值,能把‘来凤鱼’制作工艺传承好,是我的责任。”龙大江谦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