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8月23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古镇里的“苏维埃”

□ 作者 庞国翔

江津区仁沱场位于古老的僰溪河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码头场镇,早在汉代就已设津渡、通舟楫。在场镇上口的田坝子居民组里隐藏着一处非常特殊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黑瓦灰砖,木窗木檩……斑驳的墙体无声地记载着这里发生过的一切,锈蚀了的门窗述说着这里曾经的风风雨雨。就是这座普通的建筑,曾是民主革命时期江津唯一的苏维埃政权所在地。

1930年7月,经地下党中央行委和四川行委批准,决定在江津、合川两县发动士兵起义和农民暴动。当时我党有一个构想:江津、合川两地起义后,分别成立江津苏维埃政府、合川苏维埃政府,同时江津起义军成立红七军、合川起义军成立红五军。红七军、红五军分别沿长江和嘉陵江打到重庆,两军在重庆会合后,沿长江直下,再同鄂西特委联合进攻武汉,从而实现“饮马长江、会师武汉”的革命局面。

于是,8月26日,四川省行委决定派项鼎和于渊到江津领导起义。两人抵达江津后,举行了包括江津地方党组织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起义事项。成立了包括项鼎、于渊、李克俊、龚慰农、曹泽芝等在内的行动委员会,决定于9月5日举行江津起义。

为配合起义,实施里应外合,江津行委决定先期成立一个苏维埃政权。行委研究后认为,位于僰溪河畔的仁沱场农会工作抓得不错,又有地下党支部,群众基础较好。此处是个古镇,处于长江、僰溪河的交汇处附近,地理位置上有优势,于是决定在此成立“仁沱苏维埃人民政府”。8月29日,地下党员张清平(时江津县城国民党驻军二十四军第一师副师长兼旅长)派出受我党控制的一个武装班,沿长江下游进入僰溪河,抵达离江津县不远的仁沱场,全缴乡公所团丁的枪支。这天正是仁沱赶场,武装班将赶场群众聚集到一大坝里开会,宣布成立仁沱苏维埃人民政府。

仁沱苏维埃人民政府成立后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筹建农会武装,以支援9月5日的江津起义。仁沱苏维埃政府农会武装计划9月4日从仁沱场出发,前往江津县城,配合9月5日城里的起义,以做到里应外合。

9月1日,张志和刘文辉被召到成都开会,起义行委临时决定将原定的9月5日起义提前为9月3日。由于起义准备极不充分,加上指挥不当,部署模糊,经五个多小时的激战,最终以牺牲200多人为代价而失败。一些地方军队中的地下党员被捕。没有被捕的同志立即疏散出江津,江津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

仁沱苏维埃人民政府正准备组织农会武装于9月4日进城支援江津“九五”起义,实施里应外合,没有想到起义提前至9月3日晚进行。9月4日早上,苏维埃政府农会武装中的“线人”暗报起义提前进行并失败的消息后,苏维埃政府全体工作人员非常震惊,立即停止进城。苏维埃政府机关党员和农会干部急用两条木船将大家送到僰溪口下游,实施分散隐蔽。成立仅几天的苏维埃政府就这样结束了。

这个“左倾”冒险主义的教训后来被写进重庆和江津的地方党史中。

解放后,“仁沱苏维埃人民政府”机关房屋被作为国有资产,交綦江航运公司仁沱船舶站作办公用房。后来由于綦江航运公司改制,仁沱船舶站解体,房屋被卖给当地百姓,成为民居,后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

2009年至2011年,全国开展了革命遗址普查工作,该处被列入革命遗址。江津仁沱古镇领导表示,将对“苏维埃”遗址开展保护工作,使其成为当地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