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金珠苗绣之花生动绽放
—— 探寻秀山民族文化的奇葩
引子
苗族姑娘酷爱刺绣,就像迷恋唱歌一样,苗绣是这个民族用来记录生命的时光画卷。这个曾经被毁灭了文字的南迁民族,就是通过五彩斑斓的苗绣来相互表达和交流。传说有位叫兰娟的苗族女首领,为了记住迁徙跋涉的路途经历,想出了用彩线记事的办法:过黄河绣条黄线,过长江绣条蓝线,翻山越岭也绣个符号标记,待最后抵达落脚的聚居地时,从衣领到裤脚已全部绣满……这就是着装在身的“无字史书”——苗绣的传奇起始和历史渊源,她承载着苗族悠远文化历经劫难的沧桑风雨和时代变迁。苗绣的一针一线,编织着古老苗家山寨淳朴、优雅、秀美的风情与梦幻。
相比陈设于大雅之堂的中国“四大名绣”,草根出身的苗绣依偎在偏远的乡野村头,而边城秀山的金珠苗绣,则是从大山深处的梅江镇民族村苗家山寨破茧成蝶,尽显苗族文化艺术精品的靓丽姿色。
金珠苗绣代表作《一百年不变》
后起之“绣” 掀开盖头
位居渝湘黔边陲,堪称“一脚踏三地”的秀山县梅江镇民族村,人们对此并不陌生,早在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评选中就榜上有名。这里原为明朝时期从江西吉安府迁徙而来的苗人定居地,故名为安家坝,后称为金珠苗寨,迁来的苗人为当地带来了苗族的传统习俗和技艺。这里是巴渝大地唯一完整保存苗语、使用苗语的原始村寨,这里的学校在全市独家采用苗、汉双语教学制度,以原金珠苗寨地名叫响的金珠苗绣就从这里开始蹒跚起步……
寨里的苗家女杨秀燕7岁起就跟母亲学习刺绣,成为出类拔萃的苗绣能手,22岁远嫁到贵州,身怀绣技东奔西走,终于在湖南长沙开始学习制作并经营名贵的湘绣。苗家绣娘投身湘绣,可谓“强强联手”,名利双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然而2013年底,也曾同样外出奔波21年,后回村当上村主任的龙忠合打来一个电话,让她的生活轨迹就此发生了变化。早已重归故里的龙忠合坦陈:“我们苗族人都会做苗绣,为了把它做成产业,我想到了请回杨秀燕这位优秀的苗家女。”
听从故乡的召唤,杨秀燕义无反顾地搁置下经营红火的湘绣,回到贫困的娘家山村,重拾久违了的苗绣,让苗人世代承袭,而今濒于困境的“传家宝”得到拯救,从此,民族村一度被“尘封”的苗绣手工技艺重新掀开了盖头。
杨秀燕返乡伊始,就加紧联系漂泊在外的苗家姐妹,从最初召回二、三十人,到后来扩大到五、六十人,终于拉起了一支重振旗鼓的苗绣队伍。2014年5月,通过县、镇、村三级联动和协调帮助,注册成立了晶珠苗绣工艺品专业合作社,村主任龙忠合被推选为理事长,作为苗绣知名传承人的杨秀燕担任监事长并负责集中培训指导,并聘请获得全国刺绣金奖的湖南绣娘吴金荣现场教授刺绣技艺。通过筹资100多万元,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先后举办了10多期苗绣培训班,参训妇女达400多人次。既“请进来”,又“走出去”,吴大妹、何素梅等村民还先后远赴贵州松桃、湖南花垣等地苗寨考察交流。杨秀燕大胆引进湘绣的技巧,将村里的传统刺绣针法增加了10多种,刺绣产品也从过去的小件装饰品,扩展到市场需求较大的药枕、围巾、服装等。
刺绣手艺是苗族儿女的“看家本领”,金珠苗绣是以家传为主、师传为辅而沿袭至今的民间工艺。苗家姑娘自小开始就师从娘亲,学习掌握苗绣制作技艺,造就了“苗女善绣”的当家之技,并且要精心绣制好梦寐以求的嫁妆,作为苗家女未来成亲时陪伴的娘家大礼,为的是感恩故土,崇敬前辈,不忘祖业。
苗绣老艺人在土布上刺绣囍字
《金珠苗寨》
身手不凡 品质精湛
作为华夏服饰文化的一朵奇葩,金珠苗绣博采众家之长,吸纳湘黔等各地苗绣之精华,在继承传统苗绣的工艺基础上,兼容并蓄,独树一帜,从而发展成为工序严密、技艺精良的手工绝活。
金珠苗绣以艳丽夺目的彩线为原料,选用不同质地的布料,运用打籽针、平针、苗家织锦针等各种不同的针法,通过大量的几何纹样来装点服饰和家居用品。通过显露在袖口、衣领、后肩、裤脚、裙腰、帐帘等处,充分展示织品图案千姿百态的形象感。金珠苗绣以丰富的物象题材来反映苗族人民喜庆、吉祥、康寿、丰年等感受和体验,采集来自农耕劳作与山寨生活等内容景象,从而托付美好愿望。
作为金珠苗绣最值得称道的镇寨之宝,莫过于典藏的刺绣极品《凤穿牡丹》,这幅原名为《七彩祥云图》的绣作出自一位苗族老绣娘吴玉英之手,于大灾之年为祈福所绣。画景中大、中、小3只凤凰栖息在一簇簇牡丹上,传说彩虹出来时刺绣能迎福接祥,祈祷平安,所以吴玉英从40岁开始,收集百家丝线,坚持只在彩虹下飞针走线,彩虹消退后即停止,直到81岁才完成这幅不朽之作,成为金珠苗绣备受推崇和敬仰的标杆。
作为苗家刺绣继往开来的传家宝,金珠苗绣除采用传统苗绣的通用技法以外,还拥有剪纸绣、挑线绣和烟丝绣等独门绝技,而其中以烟丝绣最具品质特色,在苗乡除极其个别顶尖绣娘还能制作外几近失传。
烟丝绣是将老烟叶晒干碾碎,用金线包裹,然后经数层密实的五彩线夹封,再绣在描好花样的布料上,达到防潮、防霉、防腐、防虫之效,主要用在旧时的帐帘、枕套、桌围之上,如此绝活仅在金珠苗寨还一息尚存,前景令人忧心。
继今年6月“东山再起”的金珠苗绣申报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成功之后,苗绣合作社的掌门人以此为契机,全力抢救面临绝境的烟丝绣,并争取相关部门将其作为金珠苗绣独创技能的代表纳入今后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申报,让多姿多彩的金珠苗绣真正成为苗绣中的金珠。
苗绣镇寨之宝—— 《凤穿牡丹》
“绣”美经济 造福故里
去年9月,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文博会上,“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金珠苗绣却大出风头,会上只是为了宣传展示的数十件苗绣样品,却被商家和顾客当场买走10多件。据20岁的苗绣能手吴燕玲介绍,要绣成一幅1M×1M大小的作品,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做工精细,一般都能卖到上万元。而在此两个月前,一幅出自老绣娘之手的苗绣大作《卧虎》送到香港参展,拍出了158万元,成为金珠苗绣的“金”字招牌。
在今年5月举办的渝洽会上,开展后仅1小时,就接到“私人定制60件绣服”的下单,金珠苗绣还与两个景区达成“特色商品进驻协议”。用“针功夫”绣出苗家山寨脱贫致富新天地,这就是金珠苗绣要着力打造的“绣美经济”。
作为地处“老、少、边、穷”国家级贫困县里的偏远贫困村,苗绣产业在这里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引导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的脱贫致富之路。50多岁的吴大妹,以前围着灶头转,而今每3天就能绣出一条“牡丹”围巾,5天可赚到300元。
小小绣花针,编织新人生。距村口不远,48岁的吴桂芬坐在屋檐边,依托明黄色的底版,用朱红、桃红线绣着一朵七瓣花卉。她感慨地说,从小就学绣花,主要用于自家和长大出嫁,从没想过还能换钱。何素梅等20多位村里的“巧媳妇”也重操旧业,端起了刺绣的“饭碗”;吴燕玲等10多个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也返归故里,加入苗绣群体。金珠苗绣的光彩映透了民族村的“半边天”。
现在,该村36家贫困户中有11户加入了苗绣合作社,其中7人成为“独当一面”的绣娘。如今社里已培养出熟练刺绣工54名,每人每月除提成分红之外,还能领到基本工资1800元;而苗绣能手的保底薪金则达到数千元。合作社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2014年艰难起步时,全社当年的销售额只有区区2万元,去年就跃升至90万元,今年仅前5个月便突破了200万元,入社的7家建卡贫困户一举成功脱贫。“满园春色关不住”,如今从事苗绣的妇女已延伸到周边的景龙、新营、三角等村数十户人家。
金珠苗绣大步走出金珠苗寨。该合作社先后与四川美院、湖南吉首大学、贵州铜仁学院等高校达成合作意向,由对方提供设计图纸,合作社农户负责织绣加工,再交对方按质论价收购,并付给加工费。近百万元的订单合同,累计回收待包装的苗绣半成品9000余件,合作社农户收入加工费30多万元,纵横交织的五彩线绣出了民族村的富贵之花。
民族村党支部书记石胜成坦言:“一套纯苗绣服装可卖到几千元,今后一人要绣一整套,以区分色彩搭配、针线走法,有利于提高苗绣品质。”曾经“藏在深山人未识”的金珠苗绣将携手悄然兴起的乡村旅游,实现民族村2016年底整体脱贫的奋斗目标。
今年6月,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前往民族村考察时,对琳琅满目的金珠苗绣赞不绝口。秀山县委书记王杰提出,用3年时间把金珠苗绣产业推向全县,打造边城民族文化第一张名片,并推动苗绣生产企业挺进资本市场,步入上市公司的行业。
一代艺术大师刘海粟曾经感叹:“缕云裁月,苗女巧夺天工,苏绣、湘绣比之,难以免俗。”作为苗绣中一枝独秀的奇葩,金珠苗绣将勇于担当全面振兴巴渝刺绣的旗手,为绣出巴山渝水崭新天地拔得头筹。
金珠苗绣,将打造成为走俏大江南北的新版“名绣”。(文/陈永南 吴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