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坝乡的脱贫路
—— 云阳县政协帮扶贫困村小记
通讯员 牟伦根
“小孩职校读书享受了国家政策扶持,养的猪也快出栏了,还有大蒜……”8月3日,云阳县上坝乡生基村贫困群众张淑清见县政协干部杨晓宇有孕在身还来走访,抑制不住激动和兴奋,将家里情况像竹筒倒豆子似的讲给这位脱贫帮扶责任人听。
这是云阳县政协开展“传递扶贫正能量·上坝行”活动的一个场景。
今年以来,云阳县政协继续发挥政协优势,围绕帮扶贫困村上坝乡药场村和生基村的脱贫工作,以扶贫“六帮六助”为重点内容,深入开展“委员传递正能量”履职实践活动。定期的入户走访、紧密的电话联系、丰富多彩的助推活动,一个个贫困问题逐渐被解决、一个个脱贫目标逐渐在实现。
特别关爱,一个都不能掉队
杨晓宇第一次入户走访时,张淑清唉声叹气、愁眉不展,正为儿子杨德鑫书学费和生活费发愁。原来,杨德鑫初中毕业后,经人介绍到县外某职校读书每年花费近万元,家里不堪重负。杨晓宇了解到,在云阳县内就读的中职学生,不仅减免书学费,还可享受国家生活补助。她征求张淑清和孩子的意愿后,与云阳县职教中心取得了联系,并为杨德鑫办理了入学手续,为这家节约了开支近万元。
在积极协调因学致贫家庭落实国家助学政策的同时,云阳县政协也将帮扶的目光转向了贫困家庭子女就读的红旗小学。6月24日,在云阳政协的推动下,“阳光之星爱心计划”捐助活动在红旗小学举行,阳光保险集团重庆分公司向红旗小学捐赠了30万元的现金和文体用品。
贫穷和疾病往往联系在一起,因病致贫的群众特别渴望社会的关爱。云阳县政协始终没有忘记这类特殊家庭,他们协调县残联为向安炳等2位生基村贫困残疾人送来了轮椅;组织县评残小组部分成员为药场村、生基村等5个村60人现场免费进行残疾等级鉴定;安排县人民医院医生开展“送医下乡健康义诊”活动,为200多名慢性病患者提供就诊或医护咨询服务……
就近集中安置,开启新生活
药场村五组海拔高度在1400米以上,7户贫困户共21人住在山上的深度D级危房里。最初的扶贫搬迁方案是下山集中安置。
“搬下山是好,但我们既无劳力又无手艺又无子女援助,下去后我们怎么办?”群众的意见,引起了入户走访的云阳县政协一行人的思考。他们并不是不愿下山,而是担心下山后的生产条件不如现在,能不能就在山上安置?几经走访调研,县政协一行人提出了实行就近集中安置的建议。
3月29日,云阳县政协主席赖建彬走访药场村五组深度D级危房贫困户,并与贫困户、村干部等一起,现场落实就近集中安置地点和方案。不久,上坝乡就近集中安置的“八个统一”方案出台。即,实行统一集中建房、统一集中修建圈舍、统一安装水电、统一修好厕所、统一建好灶台、统一搭建中蜂蜂箱摆放架子、统一将原旧宅纳入复垦、统一集中搬进新房。听到不用搬下山,还能住新房,且在传统耕作之外,还可培训养蜂致富,年纪大小无论老弱都能干,7户贫困户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并于6月底前全部搬进了新家。
网络发力,订单飞进山
“今天来了、送了、帮了、扶了,明天、后天还会有稳定的收入吗?”云阳县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们积极利用自身优势精准发力、努力寻找推动贫困村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上坝高山腊肉是生基和药场等村群众用玉米、红薯、土豆等粮食喂养生猪后,再将宰杀的猪肉用食盐、柏树枝、香杂木料等熏烘而成,肉质鲜嫩,肥而不腻,风味独特。但由于信息闭塞,销路不畅。云阳县政协了解这一情况后,发动委员和干部用微信群、QQ群、微博、公众号等自媒体,为生基村和药场村的土特产“坝高山腊肉”当起了义务推销员,一份份订单也因此从重庆各地“飞”来。今年春节前后不到一个月时间,上坝乡药场村等贫困村的高山腊肉销售量就达到6000余斤,销售额约17万元。现如今,农户正在饲养的年猪也早已被订购一空。
“山高路远买卖难,土特产最缺还是一个快销市场的机遇和平台。”在“六帮六助”活动中,县政协委员、阿里巴巴云阳馆负责人杨江陵可没闲着,从培训网上销售人员到指导产品包装设计,从线上推广到线下物流,忙得不亦乐乎。如今,药场、生基等村的土蜂蜜通过电商服务点以70元一斤的价格远销到武汉等地,辣椒、腊肉、土鸡、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的订单也纷至沓来,杨江陵感到十分欣慰。
助推旅游,拓宽脱贫路
以前的药场村,既没有商店,也没有餐饮店,更没有小旅馆。如今,这里已经开办了4家标准化农家乐,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便民零售店也随处可见。这得益于上坝乡锣鼓宕自驾游露营基地的建成和开放,其中也饱含了政协的积极助推。
最高海拔1800米,平均海拔1300余米,常年气温15摄氏度,有会唱歌的锣鼓石、有幽深神秘的仙人洞,它就是上坝乡的锣鼓宕。当上坝乡准备借此发展自驾游露营基地时,云阳政协助推工作也在紧密跟进。在云阳县政协的极力推荐和政协领导的亲自带领下,文联、摄影协会、自驾游协会等组织多次前来考察或采风,积极为完善基地建设出谋划策。同时,还通过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方式,积极呼吁交通主管部门提高上坝乡出境道路等级,进一步强化旅游交通基础配套工作。云阳政协人深知,只要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群众脱贫就不再遥远了。
“在自己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看家里,一年下来也能存好几万。”在上坝第一家农家乐“逍遥人家”里,药场村村民肖刚尝到了创业致富的甜头。随着乡村旅游越来越火爆,群众口袋会鼓起来,思想会活起来,脱贫之路也会越来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