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化”中传承
——大足区政协持续关注非遗文化传承与利用
通讯员 杨 建
“这是对政协委员期盼的有力回应!”8月15日,大足区政协委员彭剑得知“龙水泥塑”、“大足竹雕”入选重庆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激动地说道。
目前,大足拥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0项。但荣耀背后,非遗产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引起了彭剑的担忧。在年初的区政协全会上,他呼吁充分整合非遗文化资源,以大足石雕、龙水五金等精品文化产业为龙头,着力打造有影响力、地域特色鲜明的非遗文化品牌。
这一建议得到徐国才委员的认同。“非遗项目的保护并不是将其送入博物馆,而是要在‘活化’中进行传承,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徐国才发现,一些非遗项目由于收益不可观,使得年轻学徒半途而废或避而远之,老艺人找不到传承弟子。“比如西山神歌、三驱面人等远近闻名,而今却后继乏人。”谈及现状,徐国才说。
“切实加强大足非遗文化宣传推广工作”“设置专项资金培养非遗项目接班人”“不断挖掘非遗蕴藏的深层次价值,做大做强产业链条”……三年来,徐国才以提案、社情民意、大会发言等方式发出呼声,得到区文化委、区旅游局等部门的重视。
咚咚咚的鼓乐声响起,10余条颜色各异的“鲤鱼”应声而动,呈现出一副鱼群戏水的欢乐场景。两个月前,徐国才随区文化委人员办理提案,在万古小学操场上看到该校学生演练“万古鲤鱼灯舞”时,感叹非遗文化在校园里“活”了起来!
“不止是万古鲤鱼灯舞,中敖火龙表演也纳入了中敖小学大课间操,让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区文化委负责人介绍,目前大足石雕、大足剪纸、宝顶香会等非遗文化已经编写进入地方教材;区职教中心、万古小学、中敖小学成功申报市级非遗教育传承基地;龙水湖度假区非遗文化小镇项目正快速推进……
“下一步,区政协将以大足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全力助推旅游产业与非遗文化互融,探索一条非遗传承发展之路。”区政协主席张有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