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石塔斜而不倒
石塔原貌(资料图片)
久闻来苏镇有一座明代石塔,号称“西南第一斜塔”。
从来苏场出发,约莫十分钟车程,过一竹林掩映的小河,古塔就位于一个小山坡上。
古塔由基台、基座、塔身组成,与周边区县的古塔相比,具有“大”“高”“斜”“美”的特点。
——基台大。站在公路上仰望,基台为七八层的青条石砌筑,呈四方形,上有石栏杆。占地面积约为180平方米。远远望去,气势雄伟。
——塔体高。在基台正中,护栏拱卫之下,另有正方形石基,长约3米,高约2米,上有须弥座纹饰。基顶石料的四周,均探出石基约0.2米,显得错落有致,具有层次感。原有塔身共13层,相传很久以前曾被雷击而损毁2层,仅剩11层,高约18米。今年春节前,区文管所考虑到周边群众安全,用吊车撤除了7层,待时机成熟时再整体维护。
——塔身斜。石塔塔身向北面倾斜三至四度,却屹立千年,斜而不倒。为什么会出现倾斜?有专家分析,这是因当年建设者对塔基勘测、设计失误,以致塔基下沉不均匀所致。同时,调研组在勘查时也发现,石塔的基台,完全因坡势而建,南面最矮处石基的高度,仅为北面最高处的三分之一左右。四面基台的高低迥异,如果泥土受震或沉降,也会造成石塔倾斜。
——雕工美。塔基上设须弥座,置实心覆钵,整石雕凿,半球状上大下小,状如倒覆之钵,直径约2.3米,高2.5米。钵体刻《金刚经》文,因风雨侵蚀,文字大多模糊不清,覆钵西面中下部开一小龛,内中造像已残。钵下口沿施双层莲瓣及仰瓣荷花纹饰。钵上施四方形围栏平座。平座上为方形密檐式实心塔身,多层造型,逐级上收。11层塔身,或刻祥云图案,或分嵌佛像和题记。如今,尽管塔身仅存4层,也与周边树木等高,气势犹存。其余7层塔身虽被拆下,散放四周,却有一种残缺沧桑之美。
古塔本浮屠,善恶一念间。上世纪70年代末,永川黄瓜山白塔未能逃脱厄运,轰然坍塌。如今,来苏石塔成为永川境内唯一幸存下来的实心塔。1984年,永川县财政局拨专款对其进行第一次维修,加以保护。同年,永川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遥看城郭尚疑非,不见青山旧塔微。如何议政建言,及时抢救和保护这些珍稀的历史文化遗存,永川区政协调研组一行深感迫在眉睫、重任在肩。
石塔现状
被撤下的7层塔身石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