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珠成线 给力“三养”
市政协“委员传递正能量”活动走进綦江
徐敬业(左三)、彭永辉(左二)率专家学者考察綦江李公坝 黄兵 摄
本报记者 凌 云
“恳请委员和专家团队为我们支招,指导我区丰富‘三养綦江’内涵,理清‘五旅’融合发展思路……”9月7日—8日,市政协“委员传递正能量”履职实践活动走进綦江区,区委书记潘毅琴盛情邀请来自我市旅游、规划、园林、农业、文化、养生等领域的委员、专家们为綦江旅游发展把脉支招,助力綦江知名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
用好国家级“名片”
綦江东溪古镇,名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9月7日,市政协主席徐敬业、副主席彭永辉和委员、专家们一起,走进东溪古镇,在徜徉历史中思索如何将东溪打造成“渝黔古道上第一山水古镇”。
穿行在宁静的老街之间,委员们驻足麻乡约民信局前,饶有兴致地了解这个西南最古老邮局的“前世今生”。“何不进一步挖掘这段邮政历史,开发相关旅游体验项目?比如‘重启’民信局,让游客从这里寄出明信片,上面加盖有古老邮徽图案的邮戳,既宣传东溪历史文化,又增添旅游趣味性……”边走边看中,陈悦委员不忘为东溪旅游出点子。
黄葛树掩映下的“小桥、流水、人家”,是东溪古镇最美丽的风景名片。“旅游标识牌做得好,精致大方,简洁实用!”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平桥前,徐敬业一行对记载古桥历史和相关故事的标识牌给予高度评价。委员们认为,细节是决定旅游品质的重要元素。“旅游还要立足软开发,把故事讲足。”罗兹柏委员进一步建言。
“一定要用好像东溪这样的国家级名片!”李庆委员如是说。在东溪,委员们感到,虽然“小桥流水”的自然风光极美,但却缺乏灵动的“人家”,他们建议,进一步挖掘古镇历史文化内涵,结合綦江“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农民版画之乡”等国家级“名片”,梳理文化脉络,加大民族传统文化推广,活化应用版画等品牌文化符号,更好地促进文旅融合。
让“重庆香格里拉”更出彩
“花坝”,是近段时间以来綦江旅游的“热词”,也是綦江生态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何优化花坝5A级景区建设的方向、路径?
“建议突出乡村景观,减少公园化和人工痕迹。”来到正在围绕太白文化和花海元素,打造原生态居住游憩综合体的李公坝,委员们直言不讳提出意见。
徐敬业一行还深入到建设中的“花坝”核心景区,考察自然人文环境,走进“美丽乡村”万隆鲜花小镇,感受已具雏形的四季乡村旅游体系。一路行来,在“花”元素的感官体验中,委员们对被誉为“重庆香格里拉”的花坝旅游度假区如何更出彩充满期待。
罗兹柏委员认为,綦江旅游的突破性抓手在花坝,他建议通过突出渝黔边境、康养山乡等文化主题来破题綦江旅游。
“花坝旅游的主题还可以进一步加以提炼和策划,比如围绕‘花海情缘’做文章。”陈悦委员建议。
李庆委员强调旅游品牌的打造要精品化,接待设施要品质化,服务水平要规范化。他说:“景区有些地方目前尚无手机信号,更别提WIFI覆盖了,建议提升服务和管理的智慧化信息化水平!”
彭永辉建议,打造花海产业要体现空间上的层次感和时间上的延续感,在产业布局中注重烙上地理标志,在创意上要赋予文化和健康养生等内涵。
专家们还建议,乡村旅游建设一定要坚持乡村特色,坚持生态优先,坚持标准,在行、宿、购等方面下足功夫。
推出“爆款” 串起“珍珠”
綦江拥有海拔800米“黄金养生线”以上的高山资源群530多平方公里,古剑山为其中之一。9月8日,委员们来到古剑山,登上鸡公嘴,领略净音寺禅意;走进艺术村,感受文化气息,充分体验到这座佛教名山的养生养心之魅,也为綦江以高山资源为依托,以文化内涵为载体建设休闲旅游度假区的思路大加赞赏。
“放大古剑山视觉形象,打造綦江又一文化标识。”王明凯委员认为,綦江旅游品种虽然琳琅满目,但感觉聚焦不足,尚未形成全域性的文化形象和符号,他认为古剑山可以作为突破口。
“綦江旅游需要准确定位,推出‘爆款’产品!”彭学平委员的一席话道出了委员们的共同心声。大家认为,綦江旅游要突出重点,坚持以产品为主,找到旅游引爆点和核心吸引力,做出旅游品牌。在委员们看来,东溪、花坝、古剑山,如同散落在綦江各处的珍珠,需要通过旅游环线的建设,“爆款”产品的打造,把它串成一条美丽的珠链。
委员们还建议,要把生态环境和传统风貌作为綦江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加以保护好,坚持有序有重点地开发,注重需求导向,在城旅、农旅、医旅、文旅、商旅“五大融合”中处理好旅游规划、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进一步彰显养生、养老、养心“三养”綦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