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犟拐拐”夏庭光:“为了川剧,死而不已”
川 剧
川剧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弹戏和灯调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剧种。
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
2006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庆市川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夏庭光,是川剧艺术在重庆的国家级传承人。
论从事川剧艺术的学习条件,他应该是比很多川剧演员都优越。他是听着川剧锣鼓,在母腹里成长的;五岁登台演戏,几位老师都很了不起。业师是川剧须生泰斗张德成,所参的两位老师,一个是擅长武生的“彭大王”彭天喜,一个是文武小生兼擅的表演艺术家姜尚峰。再加上他的父亲名丑夏长清,所以夏庭光能演文小生、武小生、须生、丑角,那是顺理成章。他从小跟父亲所在的戏班走南闯北、穿州过县,见多识广,1946年随其父进入重庆的得胜大舞台——即后来的胜利川剧团当演员,1952年起兼任导演,直到83岁的今天。
有关部门对夏庭光先生的艺术特点作了这样的总结——
腹笥丰——记的戏多;
戏路宽——不但能演文武小生、须生、丑角,年轻时还反串过花木兰;
能戏多——从艺70多年里,演过的大戏小戏有200多出;
造诣深——既是演员,也是导演;
传人众——几乎所有的川剧演出团体里,都有他的学生。
而我,还给他总结了一个特点:犟!
1 不随意改老传统
夏庭光的书房里贴着一张座右铭:“为了川剧,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我说,陆放翁早写过了,“死去元知万事空”,只有“死而后已”,没有“死而不已”的。他说,我就是要“死而不已”,到了“阴国”我还是要搞川剧!嗐,犟拐拐夏庭光!
作为川剧艺术的传承人,夏庭光的犟,表现在他对传统的崇敬上。
他曾说,前人有些东西,我们在不经意中看来平常,但细一琢磨,就会在细微之处见到匠心。他还说,我并不认为老传统就不能更改,但“要弄清楚了再改”。比如传统折子戏《截江夺斗》中,蜀国大将赵云上场的四句定场诗:“某本汉室忠,要把星斗移。浑身皆是胆,大战长坂坡。”四句话就有东中、一七、天先、梭波四个韵,一句一韵,四不相挨,今天看来是极其不押韵的。我说这就要改,另外给赵云写四句定场诗,但夏庭光就是不同意。
他的理由是,这不押韵的定场诗,是前辈艺人弄错了吗?是他们都不懂合辙押韵吗?一个人不懂,那么多人也不懂吗?一时不懂,几十年也不懂吗?要想换几句合辙押韵的句子,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怎么就没人改过?就没人重新写过?
夏庭光说,这其中总有点原因,而到底是什么,他现在还没弄明白。“没弄明白的事还是先不乱动的好。就放在那里,等有人弄明白了,自然会去改的。要是我们还没弄清楚就去改了,后人就见不到原来的样子,他们想纠正我们也没法了。”也因此,他当年演《截江夺斗》的赵云,念的是这四句不押韵的定场诗,后来再教学生演,念的也还是这四句不押韵的定场诗。夏庭光,犟啊!
2 守护川剧唱腔
夏庭光对川剧唱腔的守护,也一样的犟!
川剧高腔中有一支曲牌叫【锁南枝】,通常用于表现痛苦、悲怨、哀述、斥责、打骂、劝说、话别的剧情,旋律给人以缠绵悱恻、柔肠百结的感觉,凄美动听。这支曲牌的开头,要“立四柱”,也就是幕后帮腔要帮四句。但有个别演员,感觉四句帮腔占用的时间太长了,使自己在台上“呆”着无事可做,就叫少帮两句帮腔,夏庭光对此举很不以为然。他认为,觉得在台上无事可做者,是因为对剧本、对人物理解不深,以致手脚无措。“我们只有去加深理解,在帮腔中通过眉眼、身段展示人物内心。不能因为自己无事可做,就破坏曲牌的规定要求。”
夏庭光举例说,比如填一首【念奴娇】全词须100字,不能因为自己找不到话说了,只填95个字,却也叫【念奴娇】。同样的道理,【锁南枝】就得“立四柱”(帮四句腔),立三柱、立两柱都不能叫【锁南枝】。“可叹的是,我们有的身为川剧艺术传承人,却把这立两柱的“锁南枝”拿去教学生,使无知的学生以为【锁南枝】就是只帮腔两句,这才叫用于自己则害了自己,拿以教人则害了别人!”
“犟拐拐”夏庭光不顾高龄仍亲自授课且登场演出
3 八旬登台不服老
夏庭光的犟,还表现在他的不服老。
我经常警告他,不服老是把双刃剑,是好事也是坏事。他曾经以78岁的年龄,演出独角戏《背鞭逃国》,饰演家破人亡、被人追杀的楚国大将伍子胥。他一个人在台上又是挥鞭“趟马”,又是快步圆场,还要甩动头顶上那长长的“水发”。看戏后我警告他,“小心跑出脑溢血、甩出颈椎病”,坚决不同意他再演这样的戏了。而他却是“虚心接受,诚心不改”。过了不久,剧院大门上又出现了他的戏码,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又是一折表演吃重的做功戏!夏庭光,犟啊!
夏庭光爱戏如命,80岁以后还在粉墨登场。他说,传承人自己都不操练,功夫没得了,拿啥子去传承?
好在他还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老了,不再扮演文武小生去“扭到青春不放”,而是演起戴髯口长胡须的角色来。比如《借赵云》中戴青胡子的刘备,《斩马谡》、《骂王朗》中戴麻胡须的诸葛亮,《白帝托孤》中带白胡子的刘备、《三娘教子》的老薛保等等。
他想演戏,很会找借口:要么是“陪着青年演员唱,给青年演员保驾”;要么是“临时救场”;要么就是“示范演出”……戏,就是他是生命!
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那就是坚守、传承,就是顽强!夏庭光的这个“犟”,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