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号子 山野天籁
南溪号子
南溪号子流行于重庆黔江,渊源要追溯到唐朝,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雏形是土家族人民劳动中解乏鼓劲的劳动号子、山歌号子,与周边的“薅草锣鼓”近似。
在长时期的传唱过程中,南溪号子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自成一格的特殊山歌品种,唱词多为即兴创作,内容质朴、有趣,生活气息浓郁。一般不少于7人喊号子,基本唱法为1人领唱,2人或3人扮尖声(高音),其他人唱低音,众人帮腔,形成高、中、低声部互相应和,旋律高亢悠扬,具有较高音乐艺术价值。2006年,南溪号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溪山高两面坡,男女老少会唱歌,沿河两岸号子起,‘炸’断悠悠南溪河……”仲夏7月,骄阳似火。尽管灼热难耐,林间、河边、田野却见村民劳作的身影,悠扬的号子、山歌不时传来,在山谷里久久回荡。
死了也要“吼”
“鹭鸶死在田坎上,白鹤拢来哭一场,虽说不是同林鸟,大家都是‘打鱼郎’……”说起吼号子,71岁的冯广香老人异常兴奋,不自觉地吟唱起来。这首号子情歌是她的“保留曲目”。每次吼这号子时,她心里都充满着甜蜜的回忆。因这情歌,她才认识了爱吼号子的李绍俊。后来,结婚成家,并双双成为南溪号子的传人,而冯广香是唯一的女传人。
“那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东西,个把人吼不起,要人多才得行。一人领,多人和,这边起,那边落,场面越大心头越欢腾,做起活路才有使不完的劲。”冯广香老人说,号子不要人教,只要融入劳动人群,就会情不自禁,口口相传。
尽管已过古稀之年,但每每遇上区内搞大型活动,冯广香都会和老伴李绍俊同台演出,并经常扮“领腔”。她说,“南溪沟”是号子情歌之乡,嫁到南溪就爱上了这里的号子、爱上了这里的山水、爱上了这里的乡亲。“刚过门时不敢像男人一样放开吼,于是就悄悄跟着哼、用心记,夜深人静的时候,偶尔也高吼几嗓。”几十年下来,冯广香已经积累了一肚子的号子、情歌。
“号子是我的命根子,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我就要吼号子、传号子,把自己的一身绝技毫无保留地传给子子孙孙。”冯广香说,她的爱情离不开号子,她的生活离不开号子,她的精神支柱也是号子。
听着老人的娓娓讲述,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我在想,自从老人来到南溪,她的身体和灵魂也就嫁给了南溪,嫁给了南溪号子,与青山同在,与草木共生,年年岁岁,天人合一,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追求啊!
冯广香、李绍俊夫妇
十对男女九对歌
“我从小就跟父母学吼号子。”六十多岁的传承人杨正泽说,他是在号子中长大的,吼了50多年号子,也让他成了南溪号子的国家级传承人。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大集体时代,社员们在坡上干活,时而南岸吼北岸和,时而又北岸吼南岸和。这一吼一和把整个山野都唱沸腾了。“那是我看到的最为壮观的场景,也是我最快乐的乡村生活,一辈子也忘不了!”
南溪村有着“十对男女九对歌,十首山歌九情歌”的说法。“号子也是南溪小伙和姑娘的恋爱红线。”杨正泽说,小伙子看上一个姑娘后就吼号子,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无论姑娘喜不喜欢眼前的小伙子,都会吼号子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样,姑娘和小伙子一吼一和就对起了号子。“有时,人们甚至用号子代替吵架。你吼一句,我喊一句,虽然泼辣、粗暴,但是旋律仍是那么动听,让听的人忍不住捧腹大笑。”
“太阳出来晒白岩,情妹出来晒花鞋;情妹花鞋我不爱,我爱阿妹好人才……”说起情歌,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给我们数说起动人的歌词。再如《六月薅草》的对唱:
(男):六月太阳像把火,你把凉帽借给我。
(女):你要凉帽你拿去,六月太阳不晒我。
(男):薅草锄头把把长,麦根草帽遮太阳。
(女):只要你心合我意,我来薅草你歇凉……
正是这些动人的曲调,陪伴着这些土家老人的美好记忆,呵护着他们的沧桑人生。
杨正泽正在教孩子唱南溪号子(资料图片)
“濒危”项目仅5人掌握
“这些年鹅溪镇和南溪村的变化太大了。”问及南溪号子的传承,老人们目光望向远方,脸色黯淡下来。随着农村的发展,近年来,南溪村的集体劳动形式不复存在,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有了钱的都外出修房或在集镇、城里买房。
依据国家有关法规,传承人低于10人以下的“非遗”项目便可列为“濒危”项目,南溪号子便在此列。目前,南溪村能掌握南溪号子全部表演艺术技巧的传人仅有5人,他们是杨正泽、冯广香、李绍俊、胡兴泽、李永坤,年龄最大的70多岁,年龄最小的也满60岁了;在家能组队表演的也只有12人左右。
为了让南溪号子传承下去,黔江区文化部门与5位村民签订了传承协议,鼓励他们带徒弟。协议规定,5位传承人要“一对一”地传,即一个师傅包带出一个徒弟,而且要把南溪号子的全部“吼法”毫不保留地传给徒弟。
“南溪号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的生命和灵魂,金钱和名誉‘眼热’不倒我们,只要能把祖先留下的遗产世世代代传下去,我们死也知足……”在老人们的精神世界里,最希望的还是南溪号子能传承下去。
近年来,当地政府一直在对南溪号子进行抢救性保护,一方面加大保护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采集相关影像资料。黔江区文化委在整理、收集的基础上还结集出版了中小学民歌教材,在鹅池镇建立了南溪号子传承基地,在区职教中心、中小学成立了南溪民歌演唱队,由民间号子手和文化专干传授号子唱法,培养青少年对号子的兴趣。
“我们一直在全力推行南溪号子的舞台化传承。”黔江区文化委主任翁天均说,区里每有重大文化艺术推介活动,都要展演南溪号子,促进南溪号子的传承和发展,此外,还将“南溪号子”等非遗项目搬上了舞台、电视剧,在各景区、景点进行常态化演出、传唱,实现文旅融合,自然传承。
保护“非遗”项目,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但愿南溪号子能走得更高、更远。
南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