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古人学调心智慧
人生一世,我们时常要面临诸多变化和抉择,有些变化猝不及防,有些变迁难以阻挡。当你感觉自己无法适应这些变化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尝试改变自己,也许是最好的解药。展开书卷,古人的智慧心语能给你无限启迪。
源头活水助成长
宋代诗人朱熹《观书有感》中写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书读得越多,道理越明。有活水才有清池,新的思想、观念会让人更加清醒、睿智。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会面临不同的困难和挑战。通常来讲,相对稳定的时空环境下,人们现有观念和价值系统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可一旦发生变化,原有系统还保持不变的话,就会出现诸多矛盾。此时,亟需借助新观念、新方法来调节固有知识观念体系,以适应变化。
难得糊涂避冲突
一句“难得糊涂”成为传世名言,这句清代文学家郑板桥对自己为官之道和人生之路的自嘲,引发了无数古今人的共鸣。它告诫世人,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糊涂”一下,既能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还能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痛楚和心理困惑。
“糊涂”本是个贬义词,形容人脑子不灵活,但是用在调节心态方面,“糊涂”却能成为你面对周遭境况的“保护膜”。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趋利避害机制——关注他人的短处,忽略自己的问题。通常,人们会对他人的短处感到反感和厌恶,这可能带来冲突和不快,甚至危及自己的利益。偶尔“糊涂”一下,能够让你处乱不惊,遇烦不忧,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对待生活中的各种紧张事件。
劳逸有度保活力
俗语说:“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唐代名医孙思邈也曾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这些箴言意在提醒世人,劳动要掌握适度,不可太过。起居有节,方能保持旺盛的活力和健康的体魄。
按照心理学的解释,人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是有限的。一天24小时,不可能每分每秒都在工作,而注意力高度集中时也不过十几分钟,随后逐渐分散。工作过久容易出现反应迟钝、头昏脑涨、疲劳等状况。慢性疲劳会让你的灵感、思维“枯竭”,失去对工作和学习的热情,产生恐慌症、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常见的心理疾病,甚至增加肿瘤、猝死风险。
西汉《礼记》有言“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曾告诫青年们:“别熬夜。”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把工作生活安排得当,这样才有高质高效的人生。因此,做任何事情,不要老想着“毕其功于一役”,要注意劳逸结合,给大脑一段放空和反思的时间,像爬山一样,徐徐前行,不要急于登顶。也许,就在你看完电影、运动过后、旅行归来,新的想法和灵感已开始生根发芽。
随遇而安减烦恼
清代刘献廷的《广阳杂记》中有一句话:“随寓而安,斯真隐矣。”指人若能顺应环境,那么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论语》中的“既来之,则安之”也有类似的寓意。心理学上的“随遇而安”属于心理防卫机制中的一种,叫“合理化”,即合理地、积极地解释那些已经发生但不如人意的事情,看似“阿Q”,却能够培养自己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遇事总能满足,烦恼减少。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的一生,生老病死、天灾人祸都会不期而至,我们所处的环境也并非一成不变,很多事情并不能提前预见和左右。读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选择了一个不甚理想的工作,或是跟随家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面对这些,一方面,要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在人生规划中保留一定的弹性和空间,这样一旦发生变化,也不会导致太大心理波动。另一方面,发生突如其来的变故,也不要怨天尤人,这只会徒增苦恼,倒不如因势利导,适应环境,从中发掘不一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