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大山
——民建重庆市委助力纵深推进扶贫攻坚纪实
通讯员 赵 宾
“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这句旧时的俗语道出了世世代代渝东南人,因贫困而藏匿在内心深处的那份酸楚。
地处大山深处的渝东南共有贫困村208个,贫困人口16.27万人,占全市绝对贫困人口总量的32.9%,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成为重庆市脱贫攻坚战役中难啃的“硬骨头”。
“作为民主党派,助力纵深推进扶贫攻坚,帮助渝东南快速脱贫奔小康,民建人责无旁贷”。为纵深推进扶贫攻坚工作,打赢全市扶贫攻坚战,民建市委长期以来给予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智力扶贫、教育扶贫、医疗卫生扶贫等帮扶。
议政:调研扶贫献良策
“要想助力扶贫攻坚,需要集智聚力,才能知己知彼,有的放矢”。民建市委把对渝东南民族地区扶贫攻坚的调研工作纳入参政议政工作的议事日程。
“‘公司+农户+土地+金融’的扶贫模式值得推广!”民建市委组织调研组走进渝东南的区县,对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农村信息化、农村科技服务、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就地务工、入股分红等进行深度调研。“你家有几口人?是什么原因致贫的?有多少亩桑园?有几个养蚕大棚?去年收入多少……”在养殖场,在桑园蚕室,在院坝,民建会员与贫困户和留守老人促膝交谈,增强贫困户的脱贫信心。
“要从调研中找到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要从调研中找到助力扶贫攻坚的方法,特别是产业扶贫的策略和方向;要从调研中找到帮助贫困人群奔向小康的有效路径,实现从劳动技能、产业发展等素质提升,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建市委主委沈金强要求。
为精准扶贫培养输血功能,民建市委建立“善德基金”,在民建会员企业和民建会员中募集善款1565万元,为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社会服务等公益事业筑建了“蓄水池”。
聚智:教育扶贫注爱心
一个地区能否实现良性发展,尽快摆脱贫困境况,智力扶贫尤为重要。民建市委深谙其道。他们倡导并联合京津沪民建与黔江区共同签订《对口支援重庆市黔江区合作协议》,捐赠180万元援建9所希望小学,帮助招商引资13402万元等。他们联合“中华思源工程”,在酉阳开办“扬帆班”“佑华教育移民班”。
民建市委原主委卢晓钟所在的民生公司卢作孚教育基金会捐助66万元免费培养民族学生;民建会员严琦的陶然居集团分别在秀山梅江镇民族村、酉阳县钟多镇凉风村捐款40万元捐建两所陶然居光彩春蕾学校;民建会员何旭的聚英技工学校捐资32万元为渝东南民族地区培养学生453人;民建会员何永智的小天鹅投资控股集团捐赠20万元在石柱县援建“龙沙镇小天鹅小学”,并兴办辣椒基地解决当地农民就业;民建会员叶定坎的千叶集团捐赠20万元向石柱县冷水乡援建“千叶思源爱心小学”;民建会员秦远红的秦妈餐饮公司捐赠10万元给酉阳县教育事业……
爱心涌动,情满深山。重庆民建会员深山扶贫的善举不胜枚举,义爱持续不断……
助力:产业扶贫谋发展
“只有做好产业扶贫,才能可持续发展。渝东南森林覆盖率达到49.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8.3个百分点。用好连绵苍翠的青山优势,让我们共同去引产业进山。”为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目标,民建将产业扶贫作为助力纵深推进扶贫攻坚的重要举措。
“帮助贫困农户家庭选择种养殖项目并回收农产品,实现民建会员家庭与贫困农户之间点对点的精准扶贫,助力贫困农户增收脱贫。”2016年6月7日晚,“电商为媒·民建结亲”活动仪式在渝东南电商产业微企孵化园启动。民建市委与黔江区委共结亲帮扶贫困户208户;民建南岸、大足、大渡口、巴南、北碚、渝中、渝北、江北、九龙坡、涪陵区委举牌结亲帮扶贫困农户190户;民建会员成秋林、程仁义、陈松奎、洪忠进所属企业爱心结亲650户。
“太阳出来喜洋洋……”在“啰儿调”的故乡石柱,为帮助村民发展魔芋产业,民建会员、中国园艺学会魔芋协会会长、西南大学魔芋研究中心主任张盛林在石柱县悦徕镇着手建设魔芋试验示范实践基地,并针对武陵山区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开展魔芋防病丰产栽培技术、魔芋精简化栽培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在张盛林的帮扶下,武陵山区成立了30余家魔芋专业合作社,一批又一批贫困户通过种魔芋走上了致富路。
同时,民建市委与武隆县火炉镇岩峰村结成“助推民生爱心帮扶”对口单位。为该镇岩峰村协调落实西瓜种植、山羊养殖、蛋鸡养殖等帮扶项目8个;建成2条乡村旅游公路,打通交通干道,使该镇与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形成旅游大环线,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面上保护、点上开发,既有效保护绿色生态屏障,又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有利于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在民建市委输血与造血的真情扶助下,如今的渝东南魔芋、烤烟、花卉、柑橘、猕猴桃、茶叶、油茶、中药材、蚕桑、草食牲畜、乡村旅游等产业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