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10月1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副刊
版面翻页
副刊
04

岷江源寄情

□ 作者 周家琴

“岷山有岭,呼之弓杠,弓杠有流,名曰岷江。千里穿越,腾歌踏舞,万古荡涤,摧枯拉朽。养藏羌民族于山水之中,孕巴蜀文明于天府之壤。清碧四野,听古今故事,洗练八方,看天下文章。”这是著名羌族作家谷运龙为岷江作赋之前言。赋中所提到的弓杠岭就是岷江的发源地。

这个春天,当我满怀虔诚再次奔向弓杠岭,再次与岷江源满心亲近,我依旧会有怦然心动的美妙感觉,依旧遏制不住那一缕情思飞扬!

岷江汤汤,起于弓杠之岭,结雪峰融水于高山草甸,囤积沼泽湿地,汇集潺潺溪流逶迤南行,壮大成川西北滋养山林万物的岷江。

弓杠岭,你冷峻且悄无声息地藏着一条江的源头。

如果不是离你太近,你的清洌你的雪山怎会接纳我的撞入。现在,我就在你的怀里,任风吹过春天的高原,强烈地吻我脆弱的皮肤,与我共同听你的浅唱低吟。

弓杠岭的高山顶上终年白雪皑皑,冷峻的雪峰涤荡着苍凉的意境。山岗上布满了高山草甸,高山草甸上长满了灌木丛。经年的雪峰长年累月地蓄积着每一片雪花的情谊,只要有一丝阳光来临,积雪的心就开始融化,融水汩汩而来,流入雪峰下的沼泽地。这大片的湿地深情地蓄积着涓涓细流,汇而成溪,蜿蜒流向一条叫岷江的河流!

此刻,高原的春天还是内地的暖冬般模样。我站在海拔近四千米的岷江源头,听风过高原的箫声,五色经幡猎猎招展着圣山圣地的风韵。弓杠岭是九寨沟与松潘的地理分界线,以北就是茂密的九寨沟森林公园。在这样圣洁的时刻,除了风声在耳边呼呼作响,我还听见灌木丛在春天里发芽的声音,我甚至听见了内心一种温柔的呼唤:岷江源,快快流入长江母亲的怀抱吧!

我站在岷江的源头想象数百公里长的岷江,想象岷江流域勤劳善良的先民如何生息繁衍、绵亘千年;想象一支叫羌的民族如何在岷江流域顽强地抗击自然冰霜、坚毅地迎对社会风雨而发展壮大。藏民族在岷江的上游充当了忠诚的守护者,他们爱岷江的清洌与仁爱,骨子里流淌着岷江般的豪迈与激情。

在岷江的源头,我喝了一口清凉的水,想到了六百公里外的故乡,在我的故乡也有一条叫沱江的河流,它也是长江的一条浩荡支流,滋养着故乡的父老乡亲。在故乡的老井里我也喝过如此清凉的地下水。此刻,尽管高山草甸还没有完全苏醒过来,返青的高山灌木丛脚步缓慢,都五月中旬了才显露出薄薄浅浅的绿意,而在我的故乡,田野里已是一片金黄,还飘着麦收时节的芬芳,但是,这两条脉流都是经历了无数的曲折坎坷和跌宕曲回之后,才像归家的孩子一样汇入长江,扑向母亲的怀抱啊。

风在继续,乍暖还寒的高原非常静谧,耳畔只有猎猎的经幡嘶鸣,在高原强烈的阳光下异常耀眼。岷江源,我站在一条河的最高起点,想你越来越阔绰的腰身如何蜿蜒前行,如何一如既往、浩浩荡荡地流入长江?想你千回百转的依恋恩泽了多少藏羌回汉民族的生息之地。这里高海拔的清寒远离了农耕文明,这里不属于庄稼和土地,这里只属于雪山和草甸,属于更加高远湛蓝的天空。但是这里是高原之舟——雪山藏牦牛的家园,高原气候只有耐寒耐旱的牦牛适合生存。这天高水寒、地广人稀的自然环境也是最为洁净的自然空间,这里就是勤劳纯朴的藏族人民不畏严寒、不畏艰辛、世代守护的圣洁家园。

我在岷江源的小溪边蹲下来,翻捡着海拔3600米的高山碎石,捡拾到两枚精美的石头。岁月的磨砺让石头开花,一枚呈现出我故乡的山丘轮廓,一枚描绘着梭磨河峡谷边肥沃的青稞地——水墨意象的花纹赋予了小石子诗意的表达,更让我陡生了一种不着边际的遐思。也许真是有缘人,在岷江的源头有我们的遇见,小小的莫名的惊喜溢上心头。安音同学说她去过阿坝草原,可惜没有去看过岷江之源呀,另外两名同学电话里说他们也很想来高原,很想来弓杠岭看岷江源,很想来岷江源吹吹高原风,很想来看看高原藏区我的生活状况。一瞬间,我的心高原红般亮堂起来。我想把一枚留给石牌坊的水莲,一枚留给凌云山的安音,以慰藉他们对高原岷江源的无限向往之情。错过今年的邀约,我想在明年的夏天驻足遥远的川西北高原,在弓杠岭的岷江源等待他们的到来,然后与他们一道静默地坐在小溪旁,倾听风过高处的声音,看溪流不动声色地流聚成岷江,想象岷江漫长流域里婉转跌宕的身影,想象岷江两岸勤劳朴实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平和的模样。

风马旗在岷江源的天风中飘扬,任我的思绪依然像那只越飞越高的苍鹰的翅膀。我双手合十,心里一遍遍祈念:天地平和,万物吉祥!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