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成本促改革 重庆成效初显
全国政协经济委来渝开展监督性调研
调研重庆咖啡交易中心
本报讯 (记者 程 卓/文 卢俊西/图) 新常态下实体经济成本不断攀升、盈利水平大幅下滑,地方在落实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情况如何?有何实效举措?10月10日至13日,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副主任彭小枫率全国政协经济委专题组来渝,围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心工作,对地方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开展监督性调研。
全国政协经济委副主任石军、项宗西参加调研。市长黄奇帆参加调研座谈会,市政协主席徐敬业、副市长沐华平、市政协副主席周克勤等陪同调研。
问题抓得准 措施落实好
在渝期间,全国政协经济委专题组先后前往重庆长安福特三厂、重庆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渝新欧铁路起点、达丰(重庆)电脑有限公司等企业实地调研。
调研组了解到,通过“直购电”政策、降低基本电费等优惠政策,用电大户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今年可节约电力成本6317万元,降低了企业要素成本;通过加强枢纽港、重点物流园区和工业园区的互联互通,以团结村铁路口岸为起点的渝新欧铁路,每箱公里运费从三年前0.8美元降到去年0.55美元,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
随后,专题组又前往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重庆药品交易所、重庆咖啡交易中心。重庆药品交易所打造的综合性电子交易平台,通过大屏幕实时显示药品、医疗器械等商品的成交价格、数量、交易双方等信息,将交易透明化。专题组对这一平台的搭建纷纷表示赞同,认为该平台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还可以帮助企业利用该平台代替传统药品推销人员,为企业节约不少费用。
石军表示,重庆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的工作抓得准、抓得紧,措施落实得好,切实为企业减轻了负担。
风险要防控 改革要加强
企业融资成本高是降低企业成本的难点。专题组对重庆墨烯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小微企业转贷应急管理平台进行实地调研后,与我市部分金融机构进行了座谈交流,进一步深入了解金融机构帮助企业降成本的情况。
专题组表示,重庆金融机构通过改革工作制度、压低经济收益、拓宽融资服务渠道、建立专项应急转贷资金等措施,为降低企业成本做出了贡献。
金融机构提出,相关部门应与银行共同建立小微企业征信体系,提升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这得到了专题组的肯定。
彭小枫表示,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是不能动摇的方向,重庆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他提出,在坚持这个方向不动摇的同时,还要防控金融风险,加强金融改革。各金融机构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基础层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加大金融改革力度,进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成效已初见 任务仍然重
在“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专题座谈会上,黄奇帆从增加有效供给,去除无效供给,降成本,去泡沫、去杠杆、防风险,优化制度供给,强化创新驱动等6个方面,介绍了我市关于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情况。
在全市共同努力下,虽然有经济下行压力,重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今年1-8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的成本为85.9元,同比持平,与全国持平。1-8月全市规模工业利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4%。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委员、国务院参事、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徐一帆表示,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重庆降成本工作已初见成效。但是全市资产负债率与行业亏损面偏高,往后的任务还比较重。
项宗西建议,将重庆的经验进行推广,尤其在西部地区可以借鉴。
彭小枫表示,通过实地调研结合专题座谈,专题组看到了重庆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工作的成效明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实在。特别是在钢铁、房地产行业的工作思路,带给专题组很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