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照进现实
大足石雕艺人首评工程师
刘能风正在雕刻石像 罗国家 摄
通讯员 张 嵋
10月11日,对于大足区石雕艺人来说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在大足首批石雕工程师颁证大会上,九名石雕艺人拿到了他们期盼已久的石雕工程师职称证书,拥有了世界公认的从业资格身份和相应的技术职称待遇。而最让他们感到自豪的是:他们是全市、乃至全国的首批获得国家认可的石雕工程师!
“感谢大足区政协和大足区工程师协会,正是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梦想成真!”石雕高级工程师刘能风激动地说。事实上,石雕工程技术职称评定工作从“梦想照进现实”,激动的不只是这些圆梦的石雕艺人,近两年来针对石雕产业发展助力助推的大足区政协人也倍受鼓舞。
人才流失之殇
与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相伴相生的大足石雕,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鲜明的艺术风格,在全国工艺美术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但在石雕产业化的发展上,大足与福建惠安、河北曲阳、浙江青田、河南镇平等石雕产业强县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区内很多企业处于停业状态,发展举步维艰。
在此背景下,为助力大足石雕产业做大做强,区政协于2014年成立调研组,对全区石雕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历时半年的深入调研,并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发挥品牌优势 做强石雕产业》。报告着重指出,由于缺乏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导致大足区石雕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企业发展活力不足,极大制约了全区石雕产业的健康发展。
这迅速引起了大足区工程师协会的强烈共鸣。“这个问题我感同身受,”大足区工程师协会会长李裕敏说,“由于石雕石刻企业自身的技术人才评不了技术职称,在市场需求和谋生需求作用下,许多有技能的艺人转行或到发展较好的福建、浙江等外地谋求发展,致使大足石雕行业根本留不住人才。很高兴看到区政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我们愿意携手一道为大足石雕产业的发展尽一份力!”
艺人难言之隐
立言立行。2015年9月,大足区政协调研组来到位于大足昌州古城内的石雕石刻微型企业孵化园,对全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石雕企业进行逐一走访座谈,了解石雕从业人员在缺乏技术职称的工作状态下面临的各种问题。
“由于全市石雕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没有纳入国家工程师职称序列,没有公认的从业资格身份和相应的技术职称待遇,石雕行业不能形成人才良性循环的激励机制,制约了大足区乃至重庆市石雕行业的发展。”刘能风,业内公认的石雕行业领军人物,由其设计制作的汉白玉佛头曾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华民族艺术珍品”,曾被联合国教科委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师”称号。他的话,无疑代表了石雕艺人的心声。而在他的身后,还有众多同样优秀的石雕艺术大师,他们从事石雕行业多年,既身怀绝技,作品屡获殊荣,又具备丰富的企业和工程管理经验,在提升大足石雕文化内涵、传播大足石雕文化艺术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由于没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使其付出与收益不成正比,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创作积极性。
石雕传承之路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部门,作为政协,要利用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为此次石雕工程技术职称评定试点工作提供更多有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大足区政协主席张有力的话一针见血,为区政协调研组指明了方向。
在大足区政协和区工程师协会的共同助力下,以及大足区政府、区建委、区科委、区人社局等部门的协作配合下,石雕工程技术职称评定工作走上了快车道。重庆市工程师协会经过深入研究,决定破例对大足区石雕石刻工程技术人员开展了“石雕工程”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九名石雕艺人分别获评石雕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和助理工程师。放眼全国,这都属于首创之举,无疑将为大足区的石雕产业发展打开一片新天地。
张有力感叹道:“这些传承石雕艺术的工匠们,不仅生产工艺产品,还肩负着传承和修复世界遗产的重任,留住了他们,就留住了石雕艺术发展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