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10月2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统战政协
版面翻页
统战政协
02

“梧桐树”下的守望者

—— 记涪陵区政协委员杨华梅

□ 作者 王建高 袁 颖

如何在控编减编的前提下,盘活资源,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助推涪陵经济建设发展;如何优化机构设置,打造高效服务型政府……多年来,涪陵区政协委员杨华梅一直致力于让涪陵实现“梧桐引凤”的传奇。

回忆起21年前首次接触到机构编制工作时,杨华梅感到既新奇又神秘。如今,已担任涪陵区编办主任的她,坦言自己肩负更多的是责任和使命。

让编制盘得活,人才引得进

1995年,杨华梅因工作变动调至原涪陵地区人事局,初次接触到机构编制工作。

“机构编制属于内部管理,充满神秘感。”杨华梅笑道,正是这种神秘感让她从最初的好奇,衍生为如今难以割舍的责任。

2009年,杨华梅从区人事局调任区编办副主任。而此时,涪陵因多次行政体制调整导致人员严重积压和结构矛盾十分突出,面临着总量偏大、年龄结构不合理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三大窘境。

“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压力和挑战,杨华梅与全办同志一起,积极到各部门调研,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形成“控制总量、盘活存量、有增有减、保障重点”这一思路,得到区编委的肯定并予以实施。

“给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提供机会和平台。”一方面,坚持编制只能用于补充紧缺急需或与岗位职责相匹配的专业技术人才,使有限的编制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使用效益。同时畅通出口,结合涪陵区组建“十大国有集团”等契机,及时做好人员下编工作,杜绝两种身份。另一方面,执行中央和市的要求,清理“吃空饷”促收编,对存在“吃空饷”现象的单位和“吃空饷”的人员,回收空余编制,由区编委统筹管理。

经过几年努力,涪陵区编制调整初见成效,行政编制全区精简7.52%;事业编制在全区总量减少1%的前提下,调剂增加540名编制补充教师、医生。

让改革改到位,政策落到实

“从部门人数来看,编办是个‘小部门’;从工作职能来看,由于涉及机构设置、职能界定、编制等行政资源配置,参与各类改革试点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讲,编办又是个‘大部门’。”2015年升任编办主任的杨华梅说,编办职能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优化部门机构设置,科学定位职能,合理配置资源。

为了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自2010年以来,涪陵区先后推进了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10余项专项领域改革,杨华梅和她的团队是推进这些改革的排头兵、先行者。

2014年,在涪陵区新一轮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进程中,杨华梅带领团队根据上级要求优化机构设置,坚守“法无授权不可为”,注重职责界定。通过改革,减少政府工作机构5个,取消职责30项,加强职责56项,切实推动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

在历时半年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时间里,尽管分类工作涉及事业单位人员超过1.79万人,点多面广,情况错综复杂,但杨华梅带领团队积极与各部门沟通协调100多次,做到沟通到位、措施扎实,全区事业单位整合精简52个,盘活事业编制509名,顺利完成了事业单位分类工作,为涪陵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机构编制保障。

让责任更无声,使命更坚定

作为区政协提案委的委员,杨华梅每年都积极参与提案审查工作,根据各部门的职能职责,将政协的提案分派到各部门,确保得到有效处理。同时,她注重从提案中搜集社情民意,为区委、区政府当好参谋助手。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管理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杨华梅积极协调,会同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加大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改革,着力推进执法力量下沉。一方面将区综合执法局的直属执法支队与街道执法大队整合,监管责任区域直接延伸到街道(乡镇)一线;另一方面,重新配置、调整下沉到街道一线编制243名,较此前增加了149名,是调整前的2.6倍。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问题,杨华梅从幼儿园机构编制角度出发,积极助推区教委合理布局,保证每个乡镇、街道有1所公办幼儿园,同时加大对人口密集的城区幼教机构保障力度,近三年陆续设立城区三、四、五幼儿园,不断补充幼教工作人员。

“作为一名机构编制人,我崇敬这份工作,因为它承载着责任与使命。”不惑之年的杨华梅告诉笔者,虽然机构编制工作者就像默默无闻的幕后导演,但正是因为这份付出,政府服务才更和谐、高效。

所以,此生,她更坚定……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