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号子:“长江文化的活化石”
川江号子
川江号子,是川渝地区川江流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传统民间歌唱形式。四川东部和重庆是川江号子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
2006年5月20日,川江号子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是地地道道的重庆船工。非常荣幸能把这首传唱了几千年的、原汁原味的船工号子送给你们,并真诚地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这首古老的歌谣,喜欢我们美丽的家乡重庆。让我们一起来唱响这首歌,好吗?’当我用现学的、生硬的英文说完这段开场白后,场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川江上水码头要数重庆,开九门闭八门十七道门。
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千厮门花包子白如雪银。
东水门有一口四方古井,对着那真武山鱼跳龙门。
那远方的客人哟看过来,一半是山嘞一半是水哟。
那一个家园哟兄弟多哟,我们的情谊哟隔不断哟……
随着我的手势,全场观众唱起了川江号子的经典伴唱:嗨!……嗨!……
带头的正是亚太市长峰会的发起城市——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市长坎布尔·纽曼和参加会议的41个国家(地区)124个城市的市长、议长及255家跨国公司的CEO及500多位中外记者……”
谈起2005年应邀在人民大礼堂为亚太市长峰会演唱的往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的传承人曹光裕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
从“被迫”到喜爱
“其实我一开始并不喜欢川江号子,也根本不愿意学,是公司领导和陈邦贵师傅硬逼着我学的。”曹光裕坦言。
1987年,重庆轮渡公司老船工陈邦贵演唱的川江号子在法国艺术节获得好评后,曹光裕被公司领导选定为陈师傅的徒弟。当陈师傅兴致勃勃地找上门时,却被曹光裕一口回绝。“在囤船上工作,劳动强度很大,下班就想休息,可学号子还要边唱边干活,太累了,我完全不感兴趣。每次陈师傅来,我是能躲就躲,能跑就跑。可后来看到已退休的陈师傅从南岸觉林寺赶到朝天门来,不收一分钱教,自己不好意思了,才稍微认真一点。大约半年后,我主动提出不要师傅跑了,自己下班后去师傅家学习。当年已经71岁的师傅不识谱,只能一句一句地教,我也只能跟着一句一句地学,再凭借师傅的眼神、唱腔慢慢地去体会、感受。在师傅的面传心授下,我渐渐地找到感觉了。”曹光裕的拜师学艺过程,还真有点与众不同。
要说喜欢川江号子,还是2000年下岗以后的事了。人到中年的曹光裕下岗后,找工作四处碰壁。心灰意冷时,他唱起了川江号子:
脚蹬石头手扒沙,自古纤藤肩上拉。
打霜落雪天下雨,一年四季滩上爬。
高亢、激越的川江号子使他发泄了心中的愤懑和无奈。此时的川江号子已经成了他跨越内心和生活那道坎的精神支柱,于是,他唱起号子在社会上打拼……
经过与川江号子几十年的朝夕相处,现在,川江号子已经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从“模仿”到创新
奔流不息的长江、嘉陵江,在重庆境内的高山峡谷间穿行,水流湍急、滩险浪高,常年行走在川江上的船工们,喊起号子与江水搏击、与命运抗争,唱出了一首首用汗水和鲜血铸就的生命之歌,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
虽然长鸣的汽笛宣告了木船时代的结束,如今的川江两岸再也听不到那时而跌宕起伏、时而雄浑悲壮的号子声了,但是,那世世代代激励人们向上的号子,却以它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表现力登入了中国民间艺术的殿堂,成为民间文化的瑰宝,被誉为“长江文化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桡号子,雄壮、有力,用于把船从岸边推至江心;橹号子,悠扬、欢快,用于船行下水的平静水势;懒大桡号子,铿锵、有力,用于闯滩前的预热准备;起伏桡号子,高昂、激越,用于闯滩时鼓舞士气;鸡啄米号子,高亢、有力,用于闯险滩;交夹号子,高亢、紧张、激越,用于闯险滩的最关键时刻;大斑鸠号子,沉重、凄凉,用于上水拉纤……”川江号子,是在拉船时喊出的劳动号子,船工们喊着号子齐心协力拉船,不同的要求用不同的词牌来表示。
老一代号子手,是靠拉船、喊号子谋生;现在不拉船了,号子从江边走上舞台,如何保持其生命力?曹光裕开始了艰辛的探索:
“太阳出来照山坡,喊起号子把船拖,
齐心协力往前走,船到码头把酒喝。
朝天门码头好酒多,两江三岸汇成歌。
齐心协力往前走,船到码头把酒喝。
一声号子我一身汗,一声号子我一身胆。
齐心协力往前走,船到码头把酒喝。”
一首“船到码头把酒喝”表达了成功的喜悦,“拉起江河闯风雨”表示磅礴的气势……他将传统的号子联唱分成了单个的曲调,在舞台上真实地再现劳动场景,配上服装、道具和背景,观众反映像在看记录片。而且这样一细分,号子的主题更鲜明,风格定位更准确,有利于与观众传递交流情感,也更受中外观众喜爱。
从演唱到传承
“在我之前,陈邦贵师傅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还先后收了几批徒弟,但因种种原因他们都没有学成。这么优秀的民间艺术今后应该怎么传承?”年过半百的曹光裕感到自己的责任。
2012年4月,在重庆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倡导下,曹光裕走进渝中区人民路小学,开始为该校80个小学生上课,每周一节45分钟的课程,至今已坚持了4年多。
2013年6月,人民路小学表演的《川江号子》获得《我要上春晚》重庆站总决赛第一名;同年11月,曹光裕领着孩子们压轴亮相央视《我要上春晚》舞台,受到观众和评委们的一致好评。2014年7月,由蒲公英重庆组委会选送的重庆赛区冠军少儿版《川江号子》节目夺得第十四届蒲公英青少年艺术大赛金奖。今年6月,曹光裕又带领20名学生和30名老船工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歌大会”……
目前,曹光裕自筹经费创办了“川江号子传习所”,有50多位热爱川江号子的老船工经常聚在一起活动。他还打算开办一个“川江号子博物馆”,使“既是技术又是艺术的”川江号子 “舞台展示基地化、资料管理档案化、收徒传承常态化”。曹光裕借用一句规范化的语言表明了自己下半辈子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