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悄然转身
—— 涪陵旅游的文化标识
长江之滨、乌江之畔,这里是地球北纬30度线上一片神奇的风光地带。本世纪开启之年,一部名叫《江城》的英文著作在大洋彼岸出版:曾任《纽约客》杂志驻北京记者的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以他“和平队”志愿者身份,把在涪陵生活的所见所闻如实记录编撰。该书一经“露脸”,便博得读者青睐,一举跻身美国畅销书和“环太平洋图书奖”榜单,令人刮目相看。
《江城》为世界打开了一扇认识涪陵的大门,该书的开篇版序中就直截了当:“长江边这个叫人啧啧称奇的地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如果说,当年的“江城”在工业经济起飞的大潮中远近闻名,那么如今的涪陵已开始悄然“转身”,为重振新兴朝阳产业大力铸就旅游经济文化之魂。
工业重镇打造旅游名城
“工业立区、产业兴城。”作为重庆老工业基地的外围重镇,涪陵曾经是依托第二产业“起家”的城市样本。这里是土生土长的中国500强企业之一太极集团的大本营,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高达813亿元,雄踞大重庆38个区县前5名。但在GDP金字招牌越来越褪去光环的现在,涪陵的后续发展却面临尴尬:环顾周边,从丰都到石柱,从武隆到南川,红红火火的旅游业发展正如日中天,仅有41万人口的武隆县,每年接待游客人次早已超过2000万,号称“无烟产业”的旅游经济已撑起地方GDP的“半壁江山”。对此,深感时不我待的涪陵人胸怀自知之明,开始对滞后的产业体系施以大刀阔斧的转型调整,振兴旅游经济已提上议事日程。
2014年春暖花开的3月,首届“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涪陵隆重召开,区委、区政府出台了重庆直辖以来第一部推进旅游经济的地方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并成立了由区长挂帅的全区旅游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与此同时,独树一帜的《涪陵旅游》杂志创刊问世,成为牵动旅游进程谋篇造势的标志。
同傍武陵山,相依乌江水,涪陵拥有富饶的旅游资源。这里有被冠以“中国第一动感峡谷”头衔的武陵山大裂谷,以地球上最古老的“伤痕”——上亿年剧烈地壳运动造就绝壁裂缝而称奇,是典型南方喀斯特原生态地貌鬼斧神工般精妙裂变的大自然演绎。毋庸置疑,她理所当然地成为涪陵旅游争创国家5A级景区的大手笔。以此为引领,包括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木花谷·林下花园等4A级景区在内,面积达213平方公里的范围将全面打造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从“巴国故都”到“乌江门户”,涪陵不但坐拥得天独厚的优美自然景观,更有深厚历史文化渊源的众多人文景观。这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巴国都城,是“枳巴文化”和程朱理学的发祥地。这里的白鹤梁题刻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而与此相呼应的江对岸则是涪州古城和易理文化朝圣地;这里是“世界三大腌菜”之一中国榨菜的原产地,是原汁原味的榨菜文化孕育地……对此,涪陵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推动厚积薄发的旅游产业走上“文化做强、差异做特、品牌做优”的路子,全力塑造“两江福地、神奇涪陵”的城市形象。该区充分依托工业经济雄厚的先天优势,实现与旅游经济的互动交融,如太极集团投资建设国家森林公园;交旅集团出资开发武陵山大裂谷;建峰集团重启816核军工洞,完成旅游景观的全新塑造……“工业+旅游”让一度沉寂的涪陵观光游览业开始复苏,走出徘徊不前的低谷。后来居上的涪陵将目标瞄准营造中国旅游标准示范区。
滨江老码头筑就水下博物馆
在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长江水下38米处保护体内潜水作业
倚江而立、在水一方。涪陵与重庆城相仿,坐落于两江交汇的水码头之上,而首当其冲的江城印象却让人眼前一亮:滔滔江水之下竟然别有风光。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白鹤梁题刻,它位于涪陵城北的滚滚长江之中,因早年常有白鹤群集嬉戏而得名。梁上镌刻有唐代以来共165段题刻,分布在长220米、宽约15米的梁体上,以栩栩如生的18尾石鱼雕刻作为水标,记载了1200多年来长江72个枯水年份的详尽水文情况,从而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上已知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水文题刻,由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历代文人墨客都趋之若鹜地在白鹤梁上尽兴铭刻,使其成为集文学、书法、绘画、雕刻之大成的“水下碑林”。这里汇集了300多位名人学仕以8种书体留下的3万多字真迹,其中尤以宋代大文豪黄庭坚书写的“元符庚辰涪翁来”最为有名。1988年,白鹤梁题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奉为“世界水文资料的宝库”。
“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大坝屹立,白鹤梁题刻将永沉江底。为了让这一不可复制的中华文物瑰宝不因淹于水中而埋没“真容”,国家投资2亿元,在题刻原址建造世界上第一座水下博物馆,以“无压容器”的创新方案构建壮观的“水下宫殿”。2013年5月“世界博物馆日”,“沉睡”长江水底6年之后的白鹤梁题刻终于在水下40米处与游客再度相会:观众进入滨江路上的水下博物馆大门后,通过长达88米的电梯和150米通往江心的走廊,迈过钢制舱门,踏进60米长的环形观景廊,就可以透过玻璃舷窗观赏。整个水下保护体如同璀璨的水晶宫,让人们体验到“深水奇幻之旅”的妙趣。这个举世称奇的博物馆已上榜国家4A级景区,成为提升涪陵旅游形象的惊艳之笔。
宏伟核工程演化神州新景观
816地下核工程
涪陵和重庆一样,同为当年“大三线”建设“卧虎藏龙”的地方。49年前,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选址涪陵白涛的大山深处建造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这个总投资7.4亿元的816核工程,到1984年因国家战略调整而停建,解放军8342部队官兵共2万多人整整挖了8年,几乎把整座尖子山掏空;其前后总工期长达17年,包括特种兵、工程兵等6万多人参加修建。该洞体总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总长度达到20余公里,仅施工挖出的土石方总量就超过150万立方米。纵横交错的干道、支路、导洞、隧道、竖井等足有130多条,宛如深山迷宫。这里共有18个大型洞穴,其中核反应堆大厅是洞内最大的洞室,高达79.6米,上下有9层,侧墙开挖跨度为25.2米,拱顶跨度达31.2米。山体周围有19个大小进出洞口,如此恢宏的洞穴天地不愧为“世界第一人工洞体”,可抵挡100万吨TNT当量氢弹的空中爆炸波或上千磅炸弹直击命中攻击,还能抗住8级地震破坏冲击。1978年,这项“洞中有楼、楼中洞有、洞中有河”的精湛工程设计荣膺首届国家科技大会奖集体奖。2002年,国防科工委下达解密令,816核军工洞才逐步向外开启大门;2009年,“816工程遗址”被列入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把令人叹为观止的三线建设遗产资源转化为令人向往的神奇旅游资源,这也是“军转民”工程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按照“保护再现、开发创新”的原则,在维系地下核工程洞体真实风貌、空间尺度、历史痕迹的前提下,着力塑造和培育富有历史厚重感和现代科技感的景区。涪陵区政府投资4000多万元,打造通往该景区的旅游公路,建峰集团斥巨资对洞体内部和周边环境进行了全面升级改建,增设了游客体验及参与性项目。如6楼设置核工程展示厅,全面陈列该工程的时代背景、建设过程、停建下马、解密开放、升级改造等过程;曾经作为我国首个原子能发电厂所在的104区域增设“和平之盾”展厅,全方位显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场景;8楼核反应堆大厅通过对2001根工艺管配置光电展演,让游客们在这里亲身感悟令人震撼的核裂变。
816地下核军工洞犹如时空隧道,让游客们体验从传统计划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变迁的穿越之妙。
游客过境地“变脸”旅游目的地
大木花谷向日葵花海 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大草原露营区
涪陵地处靠近主城大都市圈和连接渝东北、渝东南两翼的“三岔路口”,长期以来是游客前往丰都鬼城、武隆仙女山、南川金佛山等热门景区的过境地。旅游经济本身是“眼球”经济、体验经济,缺乏“高颜值”的旅游资源和观光产品就留不住客人,这是早期涪陵旅游的“难言之隐”。横空出世的武陵山大裂谷,通过创建国家5A级景区,将打造全国知名的地质奇观旅游目的地。从观光到体验,从游览到度假,涪陵旅游早已凸显“磁石效应”:以往只是来去匆匆的过境客,而今成为留宿过夜的回头客。
悠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涪陵旅游充满吸引力的一大渊源。为全面提升白鹤梁文化的品味和形象,涪陵已加快推进白鹤梁题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借以扩大水下博物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目前已被列入国家申报预备名录。为把“别有洞天”的816地下核工程提档升级成为游览精品,涪陵将建造全国匠心独运的“三线建设”遗址博物馆,并以此建立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以传承和提炼816丰碑的工匠风范和时代精神。
文化品牌彰显旅游的主题和灵感。为深入发掘世界名牌腌菜——中国榨菜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总投资6.4亿元、占地面积380亩的“1898涪陵榨菜文化小镇”项目将于今年底动工开建。这里要打造众望所归的中国榨菜博物馆;构筑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制作技艺展示的涪陵“十八坊”非遗街区;兴建“地道涪陵味”美食街、主题工艺街和榨菜文化广场等,成为榨菜之乡的文化坐标,从而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无可替代的可看、可学、可品味、可体验的涪陵榨菜历史文化聚集和传播基地,形成活态化的榨菜文化艺术观光游览景区。
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江底到山间,星罗棋布的观光景点已经遍及涪陵的两江四岸。依托大山大江大城区浑然一体的全方位布局,涪陵开始实施大景区、大旅游、大市场的全域发展战略。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涪陵将以其独具魅力的涪陵榨菜、白鹤梁题刻、816核军工洞体等三大特色旅游资源为龙头,构建包括武陵山度假区和江北旅游区在内的五大核心景区,并通过积极融入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乌江旅游经济带、大武陵山旅游经济区互动互联,与周边区县共建跨界旅游大环线。
2016年,前往涪陵的游客总人次将突破千万,昔日的工业强区又将跻身重庆旅游强区,涪陵将全面打造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涪陵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