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11月0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酉阳民歌:木叶传情 山水飞歌

□ 本报记者 凌 云

酉阳民歌

酉阳民歌是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土家、苗、汉等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山歌民谣,种类繁多、曲调丰富,其中号子和山歌最具特色。2008年,酉阳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山木叶烂成堆,只因小郎不会吹;几时吹得木叶响,只用木叶不用媒……”当白现贵随手摘下盆栽的一片叶子凑近唇边吹响《木叶情歌》的旋律,那声音悠远嘹亮,响彻云霄,令人惊叹不已。

酉阳民歌,就这样以瞬间抓住人心的方式走近了我们。

白现贵

木叶吹奏:放飞“器乐中的百灵鸟”

如果不是耳闻目睹,的确很难相信一片小小的木叶竟能吹出天籁之音。

“木叶就是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普通树叶,是最简单、最古老的乐器,早在唐代就已经流行了,至今在少数民族地区仍盛传不衰。”酉阳民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白现贵向我们介绍起这个原生态的民族乐器。

白现贵并没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只因为打小听爷爷和邻居吹奏木叶,便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了这只“器乐中的百灵鸟”,于是边学边琢磨,并将之作为业余爱好坚持了下来。“每天练习吹奏,嘴皮都吹破了一百多次。”白现贵从未放弃过吹奏练习,还锲而不舍地研究各种树叶,寻找其中最适合演奏的叶子。“我家冰箱里没有水果,只有各种各样的树叶。”他憨厚地笑道。

正是凭着这一腔热情和肯钻研的精神,白现贵的木叶吹奏技艺日臻精湛。香樟叶、桃树叶、橘树叶、土茯苓……形形色色的木叶到了他的嘴边,马上就能吹出清风流水般宛转悠扬的乐曲。根据木叶的质地、特点,他可以演奏不同风格的曲目,甚至为京剧等戏曲伴奏。2008年,他把这天籁之音吹进了国家大剧院,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一神奇美妙的民族器乐。

白现贵现在在酉阳县民宗委从事非遗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他说,曾经有一段时间,木叶吹奏遭遇后继乏人的危机,全县能吹木叶的不到20人;经过抢救和推广,现在传承人已增加到100多人,而他本人也收了十余名弟子。同时,他还把传承的重心放在了酉阳第四中学,致力于该校建设“木叶吹奏传习教育基地”,并利用学校每周五下午的课外活动和周日晚学生返校时间开办木叶吹奏兴趣班,“最多的时候有200多名学生参加”。“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已改变教学器材,用塑料片取代木叶,让学生练基本功。”

木叶进课堂的传习效果十分理想,但白现贵并不满足,他说,要培养孩子的兴趣,还应从更小的娃娃抓起,“最好是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木叶吹奏”。作为一名县政协委员,他还提出提案,建议加大木叶吹奏的推广力度,打造酉阳继土家摆手舞之后的又一张文化名片。

熊正禄

黑水号子:大田薅秧行对行

采访白现贵的时候,他告诉记者,他正和熊正禄一起加紧排练一台“木叶+号子”的文艺节目,准备去陕西参加比赛和表演。他提到的熊正禄,便是酉阳民歌的又一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黑水号子的“提板”(领唱)歌手。

据酉阳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邹方继介绍,现挖掘到的酉阳民歌有近两千首,其中音乐价值最为突出的便是号子,而黑水号子又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

生于1954年的熊正禄是土家族人,家住黑水镇宝剑村,他的祖父熊念之、父亲熊国发都是当地号子高手。熊正禄受家庭影响,对民歌情有独钟,16岁就开始提板,又拜当地艺人学唢呐锣鼓,参加吹打乐班,一直活跃在山乡。“他演唱的‘啊啦调’(颤舌弹音)借鉴唢呐的花舌技法,循环换气、高位转调,音色妙绝,声乐技巧十分独特。”邹方继介绍说。

酉阳民歌的源头可以追溯至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而酉阳号子的起源和酉阳种植水稻的历史一样古老,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中主要有巴文化信息和南方稻作文化信息,记录了武陵山区一带的民俗文化现象,能为多种学科的研究提供参考。

“大田薅秧行对行,一行稗子一行秧;秧子没得稗子好,家花没得野花香……”熊正禄清了清喉咙,放声喊起薅秧号子。特殊的高腔延长弹音唱法、高超的换气技巧配以洪亮的嗓音,好似巅峰霹雳、山谷应语,又如溪流宛转、浑然天成,带给听者愉悦的享受和情感共鸣。

熊正禄说,像这类薅秧歌,他能唱24首。

薅秧号子以前多见于几十人集体劳动的场合,一领众和,用于鼓舞干劲,调节情绪。熊正禄说,提板者往往会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歌词,比如劳动开始时会唱“清早上田来,男女两边排……”;干到中午如果主人家还不开饭,歌者就会用歌声来启发“太阳出来正当峡,没见主人烟和茶……”;如果仍不见动静,又会继续唱“风吹麻叶张张白,这家活路做不得……”。“可惜,像这样的号子,现在只能是表演形式了。”熊正禄言语间充满惋惜。

说到黑水号子的传承发展,熊正禄说,因为对嗓音条件要求高,学习难度大,能唱得圆滑的人并不多。“会和音的人倒是有,但提板的人极少。”他在村民中认真挑选,组织了一个五人传习小组,目前已初具演出水平;县文化馆还请他办了两期学习培训班,为专业教师和演艺人员授课,这让熊正禄感到,祖传的劳动号子有了更广泛传承的希望。

宁清成

楠木号子:薅草锣鼓韵味长

山水旖旎的酉溪十八峒,铸就了酉阳民歌的山水情韵,号子中高腔一喊群山回应,众人江水扬波般与之共鸣,形成了酉阳民歌的山水文化特征。同黑水号子共同组成酉阳民歌交响乐般动人山水情韵的,还有楠木号子。

宁清成,楠木号子领唱歌手,酉阳民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为了这次采访,他专程从距酉阳县城约一个小时车程的楠木乡红旗村赶过来。在几位酉阳民歌传承人当中,这位黑黑瘦瘦的老人话最少,甚至还有些拘谨,但当他放声歌唱的时候,立刻就变得神采飞扬,充满自信。“吔嗬……”,洪亮而富有激情的歌声拉长了尾音,如同长了翅膀一般直飞云霄、绕梁盘旋。

邹方继告诉记者,酉阳民歌的重要特点在于,不仅富有浓郁的山水情韵,又因多民族聚居,音乐互相影响变化,呈现出土家族、苗族、汉族音乐相融合的特点。大山阻隔的各乡,以独特的地域环境孕育出独特的歌唱形式,同源传承、封闭发展,形成一方一调,号子音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如黑水号子主要以薅秧号子为代表,楠木号子则以薅草号子著名,种类繁多、曲调丰富,有起号、杂号、上田号、溜溜号、长号、花号、齐声号等。

宁清成说,在集体劳动的薅草季节,歌手会来到田边地角,敲锣打鼓,随口而歌,表演形式可以是一领众和,也可以对歌和独唱。歌词即兴发挥,张口就来,如遇对手,此落彼起,竞日不休。“从早上上坡唱起,可以唱一整天都不重复。”宁清成自豪地说。

“油菜花开青又黄……”宁清成信口唱起杂号《油菜花》,曲调似杜鹃般清亮悦耳。他说,酉阳民歌种类多,见什么唱什么,无所不唱。如在薅草中途休息期间,为了歇气取乐,他们会唱起充满闲情的《扯谎歌》:“太阳出来坡背坡,我来唱首扯谎歌。万丈深潭老虎叫,青冈林内鲤鱼梭……”。

宁清成说,宁氏祖上明末清初从江西随湖广填四川移民来到楠木乡,世代传唱民歌,后辈耳濡目染,一代又一代地传到今天。他的兄弟子侄都喜欢喊号子、唱山歌,农闲时大家常聚在一起唱歌,四周峡高谷深,声音和谐、久久回荡。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打工,民歌脱离了生长的土壤,面临着后继乏人的传承困境。像宁清成这样的“歌篓子”极少,在村里家族中能够达到登台表演水平的仅十来人,他本人也只教了两个徒弟。

采访结束时,邹方继补充说:“楠木号子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但由于家庭和师徒传承,受众范围狭窄,亟需加大社会群体传承的推广力度,保护、抢救、利用、传承好这一枝民歌奇葩。如任其自生自灭,不远的将来可能再也听不到大山里美妙的深谷回声了!”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