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毫武陵山 写意梅江河
—— 来自“中国书法之乡”秀山的报道
书法,是文字形象的艺术表达,在当今键盘敲打盛行的天下,似乎渐渐被边缘化。重振几近迷失的中国书法,攸关传承维系华夏之魂的优秀民族文化。
位居渝湘黔鄂边陲的秀山县,立足于“文化兴县”,尤其把博大精深、堪称“文字造型艺术”的传统书法奉为长盛不衰的经典,积极打造“中国书法之乡”,从而造就悠悠边城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秀山县县委书记王杰观看书法展
墨宝古韵 文脉相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秀山的书法艺术有着世代承袭的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300多年前的盛唐时代。被称为楷书大家的欧阳询,常游历武陵诸郡,乘乌篷船沿酉水,经秀山的石堤、响塘、三合等地至客寨而行,不断讲学授书,从此,秀山书法以欧书为宗。唐代草书大家释怀素云游至秀山镇江寺,该地亦成为他一路传授书法最西端的落脚点。清代中叶,曾在成都主持会试,在秀山主持乡试的何绍基在此地留下大量墨宝,如石耶黄家大院“小筑”门匾、丈二寿匾等,并为凤台书院(现在秀山民族中学的前身)题写校门牌坊联,倡导秀山学风和颜体书风,现存有楷书联及隶书碑“敬简传家”等真迹。名师出高徒,其得意门生龚浮邻劲笔手书的一品大员建威将军高占彪神道碑文,已成为秀山碑刻书艺的范本。
大师指引,如醍醐灌顶。各流派书法名家们在人杰地灵的秀山挥毫泼墨,让这里的习书之风愈发火热。“江山代有才人出。”从晚清进士李稷勋,到清末果勇侯杨芳;从清末民初的首任川大校长王宏实,到民国时期书法界特立独行的文成郁等土生土长的秀山籍书法名家,成了当地书坛叱咤风云的代表人物。作为著名龙门派书体的创始人,文成郁精心编写专著《书法辑要》一书,引来书法大师于佑任等28位民国元老和高官们争相题辞捧场,这算得上中国近代书法史上绝无仅有的出版盛况。赵孟頫、王铎、吴昌硕、郭尚先、梁同书、戴熙等书法大腕们也在此以墨会友、大显身手。抗战时期,更有名豪张大千、黄宾虹、谢无量、林思进、马衡、马叙伦等一大批重量级文人墨客云集秀山赋诗作画,可谓秀山书法史上前所未有的“兰亭”盛世。
茫茫秀山大地上,星罗棋布的碑刻、石刻各领风骚:石堤巡检碑、山脚岩村规民约碑、小沟摩崖石刻等,成为这座边远小城不断演变的历史见证。这些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瑰宝沐风浴雨千百年,仍不失华彩,令人感慨。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大展鸿图的广阔舞台,秀山的书法文化事业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老一辈书法家青春焕发,认真汲取悠远传统书法艺术的精华,以大地为纸、江河为墨,施展书法艺术的大手笔,描绘日新月异的边城腾飞新图画。杨鸿显、伍升猷、周长松、刘林等书法家尽情挥毫泼墨,为秀山书法艺苑写就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新篇章。
县书协副主席彭彬书法作品
笔下生“花” 绽放奇葩
县书协主席彭洪顺书法作品
迎着改革开放、百花齐放的春天,秀山县书法协会于1984年应运而生,林散之、冯建吴、胡公石、郭邵虞、周志高、陈振濂等30多位书法名家专门题写了热情洋溢的贺作,为搭建边城书法平台发出喝彩。
1988年,在著名书法家徐静渔等倾力扶助下,该县建成“无锡书法艺专秀山辅导站”,先后培养了105位预科、专科研修生,为繁荣秀山书法创作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1993年,县书协在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因势利导,提出了在乡镇建立书法分会的设想。1995年,全县第一个农村书法活动组织——书协梅江分会成立,首批会员有41人;1996年,该县顺势而为,建起了专业的武陵书画社,聘请了18名书画师,并创办书画经营部,使全县的书画艺术品正式进入流通市场。
如今,县书协已历时六届,在乡镇建立了27个分会,全县共有县级会员618名,分会会员1246名;其中国家级书协会员24名,占全市总数的六分之一;另有市级书协会员54名,全县书法爱好者已有数千人,形成了一支由老、中、青、少组成的,篆、隶、楷、行、草等书写门类齐全的庞大书法队伍。
“有志者,事竟成。”秀山书法家们通过脚踏实地的勤奋笔耕,换来了硕果累累的好收成:该县书法协会先后获得国家级、市级“书法进万家”“创作进步奖”等殊荣。近年来,协会会员在国家级书法展赛中,参展获奖达240多人次,占重庆入展及获奖作品的五分之一,高居全市各区县第一;在省市级展赛中,累计获奖上千人次,雄冠巴渝大地。
作为中国书协会员,秀山县书协主席彭洪顺身为第十二届全国青联委员,担任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重庆文理学院兼职教授,湖南吉首大学客座教授。他精于小楷书法,点画夺目、格调清雅,其作品曾入选全国书法界最高规格的“兰亭奖”展、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等,荣获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全国奖;中国书协会员,秀山县书协副主席朱占华,也是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并司职文化部翰墨艺术培训中心创作部主任,兼任书法国展导师,成为唯一入选中国书协二届国学修养与书法高研班的重庆书法名家。他的书法创作先后近20次登上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首届大字作品展、全国第三届扇面作品展等,并屡获大奖。仅2015年,全县就有30件书法作品远赴韩国、日本展出交流;当年12月,“中国·重庆秀山书法作品巡回展”成功登陆韩国仁川,共展出彭洪顺、彭彬、游文中等10位书法家的作品。因书法走俏而脉动重庆书坛的“秀山现象”让人眼前一亮,书法创作成绩斐然的彭洪顺、朱占华跻身“重庆十大青年书法家”。
近年来,名不见经传的边城秀山相继举办了“全国首届楷书作品展”“第二届当代中国楷书名家作品邀请展”,浙江常山、安徽含山、重庆秀山“翰动三山”书法作品联展等大型展会活动。从2011年开始,该县全面启动“中国书法之乡”创建项目,由县长挂帅担任创建领导小组组长,出台书法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相关实施方案,终于在2013年6月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中国书法之乡”。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又马不停蹄地开启“中国书法名城”的创建工程,拥有多达10名中国书协会员的秀山县官庄镇响亮地提出打造“中国书法第一镇”的口号。2015年10月,秀山荣膺“中国楹联文化县”。
官庄镇书协主席游文中挥毫泼墨
黑白之间 气象万千
学生正在练习书法
走进秀山老城西街,宛若置身墨香飘逸的地界,这里的门店招牌几乎都是手书字体。秀山源远流长的书法文化早已名声在外,仅晚清以来,由街旁的西门码头顺沅水入长江走向海内外的当地名人,大多出自书法界。被雍正皇帝誉为“闽越治行第一人”的台湾兵备道按察使糜奇瑜,就是从秀山西街闯荡天下的书法奇才,为纪念糜氏,台北至今还保留有“秀山街”。到如今,这片还留有吴昌硕、费孝通、何绍基等书法大家墨迹的老街,已有全国书协会员多达16人,成为展示边城书法文化风情的窗口和门庭。在这里生活的很多老街坊至今保留着写早字开始一天起居生活的传统惯例;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婚丧嫁娶以及祭祀、佛事等活动,都还延续着书写对联的古老习俗;西街各处老店铺面的门楣上,也悬挂着展示自家经营特色的楹联,可谓“手书字体举目可见、可赏、可习”。诚如秀山县委宣传部负责人所言:“即使在科技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书法艺术仍然与秀山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放眼秀山火车站旁的花灯美食街,数十家苗族、土家族特色美食店招牌上,几十根造型优雅的灯柱上,都呈现本土书法家留下的墨香。在这里既能品尝可口的美食,也能欣赏到秀山书法的“美体”。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已被纳入城镇一体化的官庄镇,距秀山县城仅咫尺之遥,书法文化气息可谓“水涨船高”。这个只有数万人口的小镇竟然拥有中国书协会员达10名,占据全县国家级会员总数的四成。该镇书协主席游文中不仅是国字号书协、楹联学会、硬笔书协等组织会员,还担任秀山县书协副主席和湖南吉首大学客座教授。他患有先天性视力残疾,见不得强光,生活学习都离不了墨镜和放大镜,可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却令人叹为观止。
他倾其所有在镇街上创办了文中书画社,招收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经过长达13年的艰苦打拼,书法培训从最初的十几人扩大到现在一百多人,他的授课也只能分班分时段进行。不少外地学子慕名远道而至,上课学习、生活吃住都在书画社“扎根”……如今,文中书画社出道的学生参加全国及省市级书法比赛的入展及获奖已超过上百人次。
今年阳春三月,官庄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特地组织观摩取经团,不远千里专程前往知名书画之乡山东临沂、青州和甘肃通渭等地学习考察,坚定了振兴书法文化,打造“中国书法第一镇”的宏伟规划。
“书法,要从娃娃抓起。”作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书法之乡”,秀山县全面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学校不但要开设书法课,还严禁挤占书法教学课时。县教委成立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并将书法教育作为学校年度考核和办学水准评价的重要内容。
去年6月,重庆书协名誉理事、著名书法家王昌明先生率领专家验收组,对秀山县7所书法艺术学校的申报进行把关验收、年检复查和升格检查,凤栖小学成功晋升为书法特色学校;县职教中心、东风路小学、梅江镇中心校等顺利通过书法实验学校复查验收;龙凤小学创建为书法实验学校并正式授牌。期盼已久的中国书法兰亭学校建设工程已经在秀山县全面启动。
“从小写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在盛况空前的题为“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重庆市青少年书画文大赛作品展中,秀山县一举获得10件一等奖、14件二等奖、15件三等奖的佳绩;在全市首届“中国梦·书画桥”青少年书法美术比赛暨第七届中韩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重庆赛区评选中,秀山县学子共26人获奖,其中一等奖7人、二等奖14人、三等奖5人;在“新城杯”重庆市第八届小品书法作品展暨第32届中日青少年书法作品赴日本展选拔赛中,秀山选手邹睿扬、吴茜、邹进3人得奖,许艺骞、江卓阳2人入选。
“弘扬兰亭精神,倡导核心价值。”全民挥笔书法,已成为秀山人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即书法大圣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的好日子,被确立为“秀山书法日”,并以此开始启动“秀山书法周”,大手笔创建人才荟萃的书法大本营——“秀山书画院”,浓墨重彩书写秀山书法文化的壮丽诗篇。
秀山书法,翰动巍巍武陵山下。
官庄书法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