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蝶变”的力量
——涪陵区政协助推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记略
通讯员 陈 颖
严重扰民、阻碍交通的桥南大道早市迁走了;南门山商圈屡禁不止的占道经营摊点消失了;主次干道两侧的建筑物外立面洁净、靓丽了……漫步涪陵街头,细心的市民发现,昔日脏乱差的街道已悄然消失,城区正一天天地变得洁净、靓丽起来。这些变化的发生,源于涪陵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深入推进,也源于区政协的持续关注。
2009年11月25日,涪陵区作为重庆市第一批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区,正式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局。然而,在摸着石头过河、为改革探路的过程中,立法相对滞后、职责界定不清等诸多问题困扰着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推进。工作效果出不来,老百姓的评价上不去,综合执法改革面临的困境,引起了区政协的关注。
“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要有一往直前的勇气。”2012年9月,在区政协专题视察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时,区政协主席徐志红鼓励道,并要求委员们针对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入剖析原因,提出可行性建议意见。
去年,区政协又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纳入专题协商计划。在专题协商会上,徐志红呼吁社会各界多些参与、少些指责,多些理解、少些抱怨,多些宣传、少些谬论,为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今年年初,为迎接全市执法体制改革会议的召开、全面总结涪陵区改革经验成果,区政协继续将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纳入专题调研计划,进一步探索新形势、新常态下加强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有效途径。
“由于土地手续难批,一些规模养殖大户不得不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强拆难度相当大,建议区政府结合发展实际,认真编制好村域规划,处理好基本农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部门在发现违法修建项目后,须函告综合执法局,拟文、审签既费时,又影响执法的及时性,希望部门之间能简化程序,强化沟通”“要想搞好综合行政执法,就要真正落实城市管理权下放问题,把执法力量、经费和设施设备等资源下沉到街道,构建区级为主导、街道为主体、社区为基础的城市管理格局”……在调研座谈会上,来自部门、乡镇街道、基层一线的执法工作人员和委员们纷纷建言。
经过近四个月的调研,区政协向区政府报送了《关于深化我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健全地方法规、理顺体制机制、科学界定职责、提升执法效果、强化队伍建设等建议意见。该调研报告得到区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要求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尽快制定改进措施。
结合调研报告所提建议,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积极推动城市管理权力下放。敦仁、荔枝、崇义、江东等街道以城市管理权力下放为契机,投入800余万元资金启动建设了高山湾、杨二坪、玉屏小区等农贸市场,从源头上破解了占道经营问题。同时,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紧锣密鼓地开展市容秩序整治、规范夜巿经营、畅通出口通道等专项整治,全区主次干道及市容环境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