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11月1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张恨水的“待漏斋”

□ 作者 洪德斌

1938年1月,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先生携妻儿流亡到陪都重庆,担任重庆《新民报》主笔兼文艺副刊主编。

当时,为躲避日机轰炸,“抗战文协”在偏僻的巴南区南泉桃子沟,稀稀疏疏地搭建了一些简陋的茅草房,供流亡飘泊到陪都的文化名流栖身,人称“国难房子”。张恨水先生一家就在此度过了漫长清苦的八年陪都山居岁月。

张恨水先生蛰居的3间茅草屋,坐落于建文峰下,上覆茅草,四壁用竹片糊泥而成。其中一间作书房兼卧室,室内泥墙上,张贴着张恨水先生用宣纸亲自手书的“北望斋”墨宝,也未加装裱。“北望斋”取宋代陆放翁诗句“北望中原泪满襟”之意,借以表达先生盼望早日驱逐日寇,收复国土、凯旋北上的愿望。他后来曾在《巴山杂忆》中写了一首七绝记述此事:“建文峰下屋三排,茅屋亲题北望斋。不道此来都成异,云天西望立寒阶。”

“北望斋”的茅草屋顶,因风雨所侵,草稀屋漏,常常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屋外雨已停,屋内雨不止。久而久之,一遇阴云密布、山雨欲来之际,张恨水先生一家人就得预先把盆盆罐罐放置在屋漏之处,“未雨绸缪”,等待漏雨,所以先生又把“北望斋”戏称为“待漏斋”。

“待漏斋”陋则陋矣,但时有文友叩访,倒也是增添了不少雅趣。老舍、艾芜、张友鸾等都是常客。好友相聚,各携一把竹椅坐于屋前,品茗赋诗,谈笑风生,闲适自得,常常在浑然不觉中时已晚矣,但见月悬峰顶,清辉四溢。

在“待漏斋”的八年岁月中,尽管生活极其艰苦,但张恨水先生文思泉涌,勤奋笔耕,硕果累累。他先后创作了《八十一梦》《夜深沉》《水浒新传》《丹凤街》《秦淮世家》《傲霜花》《大江东去》《牛马走》(即《魍魉世界》)、纪实小说《虎贲万岁》等九部长篇小说,其中部分小说在《新民报》上连载,一时风靡大江南北,《新民报》也因此销量大增。

抗战胜利后,张恨水先生离开了重庆。在辞别之际,他满怀深情地在《新民报》上撰写了《告别重庆》一文,怀念他的“待漏斋”:“南京失陷,家乡吃紧的时候,我提一只皮箱,悄悄到了重庆。重庆的雾和山洞,保护我度过了7年的轰炸;重庆的平价米,充了我6年的饥;南温泉的草屋,为我挡了8年的风雨;南温泉的山水,温暖了我8年的襟怀。不是这一些,怎能活到今天,我又怎能不加以感谢?”

时光流逝,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在南泉桃子沟,人们只能见到当地政府在张恨水旧居遗址处立的一块“张恨水旧居”石碑,那曾为先生庇护风雨的茅草屋已是踪影难觅,不禁让人怅然若失。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