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11月15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要闻
版面翻页
要闻
01

垃圾分类,究竟还有多远?

□ 本报记者 黄笛森 文/图

“重庆市日均产生生活垃圾约21000吨、餐厨垃圾约7000吨。其中,绝大部分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都是混合焚烧或混合填埋处理。”这是市政协提案委在四届四次会议期间提交的《变废为宝,建立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系统加快重庆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提案中,对我市垃圾收运处理现状的一个调查。垃圾分类处理一直是委员关注的热点。如今,我市的垃圾分类推广普及是否有了成效?有多少垃圾实现了变废为宝?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商圈:智能垃圾箱似摆设

来到人流如织的江北观音桥商圈,每隔5米左右,就设置有一个不锈钢材质的垃圾桶。每个垃圾桶都由两个独立箱体并列组成,两个箱体上则分别印有醒目的绿色“可回收”和黄色“不可回收”字样。此外,在观音桥商圈部分区域,去年还增设了上百个全封闭设计的智能垃圾箱。这些垃圾箱除有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投放口,还增设有语音提示。当市民靠近垃圾箱50厘米左右时,感应投放口会自动开启,并发出“请分类投放,谢谢”的语音提示。

然而,记者在一个智能垃圾箱附近驻足观察近20分钟,发现6个投放垃圾的市民中,仅有1位中年男子,在投放一次性餐盒前,停留2、3秒看了看垃圾箱分类标识,才将垃圾投放进了不可回收投口。其他市民则步履匆匆,将擦了嘴的卫生纸、纸质购物袋等随意投进了可回收投口。

对此,商圈一位60多岁的环卫工沈师傅告诉记者,他在此已工作7、8年,虽然分类垃圾箱设置多年,设施完备,但一直形同虚设,极少有人分类投放垃圾。此外,他还说,每次收运时,也从未对垃圾进行过分类。

学校:略有意识难行动

与人员繁杂的商圈相比,大学校园里学生们的垃圾分类意识是否会强一些?于是,记者来到重庆大学A区校园。在校园附近的公共人行道上,也等距设有分类垃圾箱,且垃圾箱上,还分别贴有垃圾分类的彩绘宣传漫画。塑料瓶、废报纸等被画在了可回收的图上;卫生纸等则被画在了不可回收图上。而在校园里,分类垃圾桶上虽无宣传漫画,但文字表示也清晰可见。

一位光电工程学院的大三女生表示,她和身边同学对垃圾分类有一些了解,但具体分类还不明确,平时也没分类投放过。同样,一位机械学院大三的白同学也坦言,他对垃圾分类也仅是“大概知道”,“学校寝室和家里都没设置分类垃圾桶,所以自己也并没分类投放过。”白同学说,垃圾分类对他父母而言,更是毫无意识。

小区:设施不齐难推广

一位刚本科毕业在校做兼职的女生王玲玲说,她平时会注意将废电池、餐厨垃圾等分类,但小区却没有分类垃圾桶,“都是一个塑料大桶,难以分类投放。”

对此,记者走访了主城部分新旧居民小区,的确发现几乎如王玲玲所言,小区内并未设置分类垃圾桶,在一些社区垃圾集中投放点,也只是放着几个毫无分别的大回收桶。

唯独在南岸区南山街道黄桷垭社区崇文小区,记者看到,小区每栋楼下都放置有两种颜色的大垃圾桶,桶上还分别贴有醒目的文字标识:“湿垃圾”“干垃圾”,并对应列举出报纸、废日光灯管等属干垃圾;剩菜剩饭、废纸巾等属湿垃圾。

小区业委会主任朱政说,他们几年前就开始宣传推广垃圾分类,并自行组建了环保志愿队,在街道社区支持下,通过拉横幅、贴标语、挨家挨户发倡议书、不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才使垃圾分类渐渐深入居民心中。“现在,大家都很自觉地分类投放垃圾了。”

建议:加强宣传明责任

2014年,我市公布了《重庆市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方案》;今年,是我市垃圾分类全面推广、普及的第一年,我市又出台了《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置及标识导则》。但在全重庆,像崇文小区这样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人人践行的居民小区仍屈指可数。

市政协委员、重庆商界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旗辉,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常委李洪纷纷建议:进一步细化垃圾分类标准,进行高频次全覆盖宣传,尤其要加强学校学生的宣传教育,通过子女影响父母。此外,委员们还建议,投入专项资金,选取一些试点小区,免费发放分类垃圾袋(桶);在企事业单位、车站公园等公共场所开展试点,设立责任人制度;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垃圾处理行业,对承担垃圾分类教育管理的企业进行相应的资金补贴等,促进垃圾分类全面、快速推广。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