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糖李”变身“致富李”
—— 铜梁区政协委员助农增收小记
通讯员 文 博
高档的手提纸盒包装,一斤能卖出10多块钱的售价,城里人还特地开着车带着一家老小来体验采摘乐趣……换在两年前,铜梁区小林镇村民周兴伦怎么也想不到自家的砂糖李会变得这么“洋气”,这么受欢迎。“是政协委员们让砂糖李走出山、进了城,还上了网,现在就是新疆、广东的人都能吃到呢!”谈起砂糖李的畅销,周兴伦喜不自胜。
“砂糖李”乘车出村
“小林镇种植砂糖李历史已逾百年。由于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生长的李子不同于一般的品种,个大味甜,香脆化渣,口感特别好。”区政协委员、小林镇庆云村驻村干部徐霞说,虽然砂糖李质量上乘,“但酒好也怕巷子深”。由于没有通畅的公路,每年都有上百万斤的李子运不出去。村民们无法尝到“甜头”,纷纷选择外出打工。
转机发生在2014年底。在区政协组织的一次委员联系走访活动中,中共界别的委员们了解到砂糖李的发展困境,积极通过社情民意向该镇党委、政府建言,促成了该村13公里水泥公路建设提上办事日程。
在公路修建过程中,委员们积极协调,帮忙解决征地、资金筹措等问题。如今,3条全长13公里的水泥路把每一个社都连接了起来,让丰收的李子“坐着”大卡车出村进城。
延伸绿色“链条”
委员们通过走访,发现小林砂糖李由于培植缺乏专业指导,成熟果品参差不齐。同时,村民销售观念落后,没有品牌理念。采摘后的李子不分大小、品相,好果、差果、坏果掺杂售卖,难以卖出好价钱。
为了提升砂糖李的品质,委员们积极联系农技专家为村民提供技术咨询,邀请农科院专家为小林的万亩金果林进行产业规划。科技、科协界别的委员们还积极协助砂糖李申报国家地理标识和商标品牌,并上门指导村民进行果品筛选和二次分拣,将挑选出的优质李子优价销售。
“目前,小林砂糖李已成功注册‘老鹰嘴’商标,地理标识也正在申报中,以砂糖李为主的李子林面积扩大到了3500亩。”徐霞高兴地说,砂糖李产业不仅获得活力,还激活了其它产业。现在,陆续有人看准这片热土的商机,回来发展特色农业和农家乐,以砂糖李为轴线的绿色生态旅游链条正在延伸开来。
线上尝“甜头”
“要依托互联网络,让砂糖李更好地走出去。”左春华委员这个想法得到了文艺、科技、科协界委员们的赞同。委员们不但帮忙牵线搭桥,让砂糖李在网上安了“家”、有了新包装,还联系快递公司帮忙跑物流运输。
今年夏天,文艺界别的委员们得知小林镇将举办“2016年小林·铜梁砂糖李采摘季”的消息后,纷纷通过微信、APP等平台,以及拍专题片、为砂糖李代言等方式帮忙宣传造势,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采摘。
“是徐霞委员手把手教我学会了怎么操作土特产售卖的网站,现在我还能用手机软件接订单,跟客户联系起来也方便多了。”村民张维雄高兴地说,自从村里有了电商平台,砂糖李远销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仅9月份就收到了600份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