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11月1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人物
版面翻页
人物
04

田时炳:田间大写“茄”意人生

□ 本报记者 黄笛森 文/图

田时炳

◆ 市政协委员、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长,三级农技推广研究员

◆ 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大宗蔬菜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全国蔬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园艺学会茄子分会副会长

◆ 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事农业科研本就是一项既要耐得住寂寞,又要耐得住清贫的工作。能通过技术,帮助农户增产增收,很有意义。 ——田时炳

儿时梦想 走出大山当工人

1964年,祖祖辈辈都是庄稼人的田时炳出生在重庆铜梁的一个山村。那时,田时炳和其他山里的孩子一样,也渴望走出大山,“当一名能够操控机器的工人是我年幼时最初的梦想。”

为了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田时炳理性地选择了较为冷门的农学专业,最后顺利被原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录取。

“虽然从小长在农家,但对大学园艺蔬菜专业并不了解。”田时炳说,“完全没想过会搞科学研究。”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实践的积累,田时炳才发现种植好蔬菜也是门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儿,“能通过技术,帮助农户增产增收,很有意义。”于是,田时炳渐渐对农业科技研究产生了兴趣。

1987年,大学刚毕业的田时炳,被分配到重庆市农科所从事蔬菜研究工作。在师从著名番茄育种专家王文强两年后,为了响应所里研究覆盖更多蔬菜作物品种的动员,他独立开展起茄子育种工作,成为了当时重庆市最年轻的课题主持人之一。没想到这一干,他就和茄子打了近30年的交道,从20多岁的风华青年迈向了年过半百的蔬菜育种专家。

亲力亲为 深入田坎育良种

茄子是我国排名第五的蔬菜作物,也是人们喜食的蔬菜,但由于全国各地对其果形果色的喜好不同,消费习惯差异较大,研究长期不太受重视,其研究基础和水平远不如其他茄果类蔬菜。

上世纪90年代初,市科委决定立项研究,要求通过4年时间,引进其他地方的茄子品种,筛选出适宜本地栽培的品种。

研究可谓从零开始。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田时炳没有丝毫退缩。在接受任务后,他便同课题组的同事马不停蹄奔赴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全国先进单位学习走访,收集茄子品种资源。

在对大量的品种资源进行初步观察和分析后,他决定采用异地加代等技术,以保证4年左右的时间可以培育出更具优势的茄子新品种。为此,他带领课题组成员克服了育种经验和人手不足等困难,坚持每年到云南沅江开展茄子加代繁殖,硬是在短短4年内,培育出了西南地区第一个茄子杂一代新品种——渝早茄一号。该品种以其早熟性强、丰产性和商品性好、品质优等优良性,迅速在全国消费习惯相同的地区获得推广应用。

如今,回忆起那一段段孤身在远离家乡的农村选育茄子种苗的经历,田时炳感慨万分。“的确很艰苦!时常是一个人租住在农户家里,煮饭、洗衣,到田里给种苗浇水、施肥、打药,都是一个人。尤其是在茄子授粉、收种这两个时期,更得亲力亲为。”田时炳说,20多年来,出差是家常便饭,最长一次离家有3个多月。不久后,田时炳又要启程,前往位于海南的实验田做研究。

在交谈中,记者注意到田时炳那双布满沧桑印记的手上,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疤痕,有的褪了色,有的结了厚厚的痂。

“这是过敏性皮炎。每年五六月份,我们都要到又湿又热的实验田里选种、授粉,七八月正当酷热时,还要去收种子,接触茄子枝叶上的绒毛,得皮炎在所难免,20多年都已经习惯了。”

坚守岗位 助农增收苦中乐

因为工作环境和条件的艰苦,田时炳身边的同事换了一拨又一拨,目前的团队中,只有他是从项目初创一直坚守至今。“从事农业科研本就是一项既要耐得住寂寞又要耐得住清贫的工作。”田时炳说,之所以他能坚守至今,就因他一直是带着一颗探索之心,在不断探寻良种,不停期待新的更好性状的种子出苗、开花、结果中,苦中寻乐。

交谈间,田时炳的电话再一次响起,对方是一位北碚栽种番茄的农户,打来向他咨询蔬菜种植技术。他耐心细致地在电话中给对方讲授技术要点。“我们除了育种,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做种子和技术推广,帮农户解决实际问题。只要去过的种植基地,我们都会留下联系电话,所以时常会接到这样的咨询电话。都是公益性的帮忙,不收一分钱,技术也不会保密。”

10多年前,田时炳在对蔬菜种植基地的调研中发现,不少基地种植的茄子、番茄等很多都因染上青枯病等土传性病害,严重减产甚至绝收。为减少农户损失,他提出运用嫁接栽培技术,通过换根来防治土传性病害。通过几年探索,他们成功研究出适宜西南地区的蔬菜嫁接育苗技术,解决了嫁接栽培的关键技术。但对于这项新技术,不少农户当时心存疑虑。为打消农户们的顾虑,田时炳和同事们带着对自己多年科研实验的自信,作出看似冒险的决定:研究所与农户签署协议,如嫁接技术不成功,损失全由研究所承担;如成功,利润全归农户。最终,显著的防病增产效果,使广大菜农迅速接受了这项技术。蔬菜嫁接技术在蔬菜生产上也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

看到农户们丰收后实实在在的喜悦,田时炳也感到欣慰,“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的动力之一吧。”

在田时炳的带领下,他和团队伙伴在蔬菜育种方面,结合实际应用等需求,不断探索技术研究创新,在国内外率先发现了茄子单性结实材料;率先开展了茄子雄性不育利用、天然无籽茄子新品种选育等研究。创制出茄子雄性不育兼单性结实、抗青枯病等新育种材料。团队多项研究屡次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等奖项,使重庆市茄子育种研究在深度、广度上走在了全国的前沿。但田时炳仍然谦逊地表示,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团队研究的茄子品种尚未在全国更大范围推广应用。

目前,他和团队伙伴正在致力于对茄子抗病性和品质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减少茄子栽种过程中农药的使用量,让茄子在丰产的同时更绿色、健康。同时,让更多优良茄子种苗因地制宜在田间地头得到推广应用,让技术创新推动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也是他始终追求的目标。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