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府第金汤门
天官司府8号正在进行修葺
金汤门在南纪门和通远门之间的半山腰,封闭已久,遗址无存。
虽然金汤门城门早已消逝,但境内却有一著名建筑——天官府。天官府是明吏部尚书蹇义的府第。蹇义,原名瑢,巴县人,洪武十八年(1385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历明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六朝。他的名字“义”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的,并有御笔亲书;仁宗赐他“蹇忠贞印”;宣宗又赏赐他京城和家乡府第各一座;他死后祖先获追赠,家属受封赏,子孙得庇荫,本人则被追赠为太师。蹇义一生显赫不衰,所受殊遇,古来少有。
金汤门内的天官府就是明宣宗赐给蹇义的家乡宅邸,是按王府的规格修建的,连匾额和门联都是宣宗的御书。明初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以尚书领之,好比今天的部长。吏部专管各级官员的考级废黜,权利最大有如《周礼》中天官主宰的职权——“总御众官,使不失职”,所以皇帝就把蹇义这座府邸命名为“天官府”。
这座天官府保存了500多年,直到辛亥革命后才消失,但天官府街名还保留至今。抗日战争期间,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就住在天官府6号,又名“寄庐”;第三厅及后来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则设在天官府8号。这两个宅院原是重庆市第一任市长潘文华的内弟的私宅。1938年12月,郭沫若来重庆后在此居住和办公。后来这里成为中共南方局和周恩来领导下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文化工作路线的半公开的司令部,也是进步文化工作者的大本营,被文化界很多朋友和青年称作“小延安”“民主之家”。
1951年1月,郭沫若携家眷旧地重游,专程来到天官府街旧居,提笔写下了《访天官府寄庐》诗一首“久别天官府,寄庐今尚存。危楼经弹破,坡壁透残蹾……”诗后标注文字:“天官府6号乃文化工作委员会办公处,余租住4号院中靠西一首的三楼。房两间……夏季热不可挡。但周恩来同志每召集民主人士或文化工作者在此座谈,有时竟多达六七十人,恒夜以继日。我的《屈原》《虎符》等剧均在此屋中草成。”
虽已没有金汤门,但藤蔓间的城墙仍在(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