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12月02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要闻
版面翻页
要闻
01

委员呼吁——

留住土家苗族的“文化基因”

□ 本报记者 李 祥

2014年8月,涵盖黔江区、武隆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的“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文化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标志着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进入整体性、全面性的保护阶段。

作为全市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如何保护开发利用好土家族苗族文化,成为政协委员们关注的话题。

找准战略结合点

粗犷豪放的土家摆手舞、婉转高亢的南溪号子、技艺精湛的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在市政协委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谭小兵的眼里,一笔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渝东南土家族苗族特有的“文化基因”。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渝东南土家族苗族非遗文化面临的传承尴尬,曾让谭小兵十分担忧。

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无疑给谭小兵带来了惊喜。根据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而批准设立的特定区域。

“去年8月,市政府办公厅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意见》,对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指明了方向。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整体保护规划已经几易其稿,正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将在综合各界意见基础上,报国家审批后实施。”谭小兵说,“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加快推进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与我市深入实施的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它是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有机组成部分。”

建立区域合作机制

“推进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首先要树立‘一盘棋’思想。”这是黔江区政协主席秦代书的观点。

“区域整体性保护是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原则。但是,由于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涵盖一区五县,难以避免各自为政的现象。如果缺乏‘一盘棋’思想,势必导致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整体性的割裂。”秦代书说。

“科学制定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既是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基本措施,也是建设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前提条件。”秦代书建议,按照建设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总体目标,尽快制定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促进各区县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真正实现渝东南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

非遗项目不能“重申报、轻保护”

“在市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加快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意见》中,纳入渝东南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的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60多项,但目前还有不少项目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酉阳县政协委员李莉仙呼吁,要根本上解决非遗项目“重申报、轻保护”问题。

“渝东南土家族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着总量大、种类多的特征,在全市遥遥领先。但是,不少非遗项目由于经济效益不明显而遭受冷落。”李莉仙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相当部分的遗产项目与经济无直接关联,不会对地方经济的提升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从而导致了“重申报、轻保护”现象的发生。

李莉仙建议,对纳入渝东南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的非遗项目,要对其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情况建立评估体系,并进行严格考核,强化监督问责。同时,以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促进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产业开发同步推进,按照分类保护的原则,在尊重其传统传承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引导适合产业化的非遗项目,走生产性保护的路子,打造非遗文化产业集群。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