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放心粮 办热心事
—— 记忠县政协委员王光伦
本报记者 黄笛森 通讯员 谭明伦
在忠县老百姓的餐桌上,有一种大米很受欢迎,那便是由本土企业——重庆市龄童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加工的“龄童”牌系列大米。该公司除了大米受欢迎,董事长王光伦更是备受不少企业和老百姓的称赞。
如今,身兼公司董事长、忠县政协委员、忠县工商联副主席、忠县忠州商会会长等职的王光伦,坦言自己肩负的责任更重。
涅槃重生 下岗后勇敢创业
1986年,22岁的王光伦带着对家乡的浓浓深情,申请从新疆转业回到忠县粮食部门工作。在一线司机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岗位上,他一干就是10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下岗”也成为他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继续找个月薪几百元的驾驶工作,还是另寻出路自己单干?经过再三思考,王光伦决定鼓起勇气闯一闯,办一家粮食加工企业。
湖北的稻米有什么特点、市场如何;湖南的企业又是怎么生产加工粮食的……跑运输那些年,王光伦就把粮食市场情况摸熟了。“当时,忠县除了我所在的国营粮食部门,一家私人粮食加工企业都没有。”于是,他果敢地判断:办一家粮食加工企业肯定有市场。
1997年,他创办的重庆市龄童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王光伦亲自带队,走进乡间地头,带着满满的诚意,明码实价从农户手中收购稻谷。“刚开始还是会有农户对我们不信任,当时的政策也不如现在这么开放,所以初期还是很艰难。”王光伦坦言,困难时也动过放弃的念头,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他坚持了下来。
牵线搭桥 帮扶身边困难企业
近年来实体经济受到不小冲击,但善于学习、意志坚定的王光伦,一直在不断创新,如借力电商等新的销售渠道,优化加工原料,采用高山地区无公害优质稻谷等。如今,公司年加工产品已达2.1万吨,业绩平稳增长的同时,也被重庆市商委评为了“放心粮油企业”。
2011年,王光伦当选了忠县政协委员。近两年,他看到忠县不少委员企业、商会会员企业不同程度地陷入了发展困境,便主动站了出来,对困难企业给予帮扶。
通过大量走访,王光伦发现不少困难企业都存在企业管理漏洞,“这对企业的健康发展自然会有阻碍”。于是,他决定“组织困难企业好好学习一下”。2014年,他以忠州商会名义,组织了一批企业前往浙江大学学习企业管理;今年5月,他再次组织一批企业走进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法律知识。除外出学习,他还多次将专家学者请到忠县,方便更多忠县本土企业通过学习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以此带动企业走出困境。
积极履职 为老百姓鼓与呼
作为政协委员,王光伦更是积极履职,5年来,没有缺席县政协组织的任何一次调研视察活动及会议。他认真负责的履职也得到了不少老百姓的信任。
2014年,乡亲们得知王光伦乐意为民生疾苦鼓与呼,便登门拜访,向他反映周边居民楼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这的确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听完后,王光伦立即撰写了一篇社情民意提交,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没过多久,安全隐患全部排除,乡亲们对王光伦感激万分。
“那都是我应该做的。”王光伦说,当选本届县政协委员以来,他提交的提案近半数被选为了县政协重点督办的提案。
《如何真正让种植大户得到实惠》,这是王光伦去年提交的一份提案。作为粮食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的老总,王光伦历年来都非常关注“三农”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粮食等食品安全问题。“我平时和农户打交道的时间很多,因此,对于田间地头和农户们的情况都比较了解。身为政协委员,当然有责任和义务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对于农户们的诉求,他都会深入调研,充分了解情况后,再认真写成提案或社情民意信息,每每看到这些建议得到推进落实、农户们的诉求得到满足,王光伦都会收获别样的喜悦。
与此同时,王光伦也感到责任不能减、思想不能怠、步伐不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