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脱贫有路 “钱”景无限
积极探索新途径 红薯变成“金疙瘩”
高淀粉红薯种植基地
近年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红薯产业。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全力打造“中华薯业强县”,2016年全县红薯种植面积达30万亩,产量45万吨,产值超5亿元,使毫不起眼的红薯变成了炙手可热的“金疙瘩”。
“薯”光初现 撑起农业半壁河山
谈起彭水县红薯产业,县农委一位工作人员神采飞:“县里培育的新品种‘彭薯1号’获农业部品种知识产权备案,‘彭苏2号’已获品种认定。该县郁山镇因‘郁山晶丝苕粉’荣获农业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郁山牌’晶丝薯粉荣获重庆市著名商标,‘龙须牌’晶丝薯粉荣获出口经营权;彭水甘薯、郁山晶丝苕粉成为重庆地理商标,绿色食品认证已获批。薯产品远销港台地区及日本、英国等国家,尤其是紫薯粉丝在香港供不应求。红薯这个朝阳产业,撑起了彭水农业的半壁河山。”
彭水种植红薯有400年历史,发展红薯产业可谓得天独厚,群众基础扎实。红薯种植技术简单,平坝山坡都适合种植,具有抗旱性强,亩产量高,成熟期快等优点。县农委从品种改良入手,狠抓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兴薯、产品加工、体系建设、市场营销等环节,真正实现了薯业增效、薯农增收的目标。
着力提升薯业发展竞争力,彭水县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流程规范化、分工专业化要求,加快优质红薯品牌基地建设。
彭水县依托与国家甘薯体系和西南大学的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深化“院地(企)合作”。成立甘薯科技研发中心、专家大院、培训中心,致力于甘薯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试验、推广及产业化研究,红薯产业在技术上得到有力的支撑。
为推动彭水薯业发展,彭水县先后于2013年、2014年10月成功举办了全市甘薯产业推进会、全国丘陵山区甘薯产业发展暨扶贫推进会,2015年7月成功举办全国甘薯产后技术研讨会,引起国家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及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领导对彭水红薯产业的肯定和寄予的厚望,专家们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增强了彭水发展红薯产业的信心。会议的召开。加快了彭水红薯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彭水乃至重庆市红薯产业的影响力。
晶丝苕粉晾晒车间
“钱”景无限 薯业强县实至名归
彭水县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让红薯种植加工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重庆仁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红薯工厂化电热加热快繁育苗与脱毒纸册苗繁育等业务。在彭水县农委的指导与支持下,该公司免费向县内贫困农户发放种薯300余吨,种苗200余万株,带动发展种植户3000余户,实现农户户均增收3500元,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00万元。同时,季节性劳动用工达130人以上。
今年53岁的梅先碧是该县长生镇的农业种植大户,2016年她流转300多亩土地种植红薯。梅先碧说:“今年我在县农委和长生镇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投资近20余万元建立起了红薯粗加工场,年加工能力在500吨左右。现在有了自己的加工厂,也敢放开手脚大胆去干了。”她今年种植了近300亩红薯,也积极发动周围群众一起,由她提供种苗,初步按4角/斤的价格和农户签订购买协议,红薯采挖季节还可根据行情调整。在梅先碧的带动下,长生镇涌现出很多像她一样的红薯种植户,和她签订合同的共有40余户群众,面积达到200余亩。
“最近这段时间,我们公司每天就有近五吨红薯产品下线,走向国内外市场。”彭水龙须晶丝苕粉有限公司老板葛先萍说:“如今公司一年的产值达五六千万,而保证产值稳定的正是公司生产的系列红薯产品。”葛先萍的公司除了粉丝,还有紫薯粉丝、手工粉皮、红薯淀粉等10多个品种,这些产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并逐渐走向国外市场。
随着高淀粉红薯产量的增大,近几年,彭水县引进薯产品研发企业对红薯深加工进一步研发,让这条薯业产业链又往前延伸了一步,从种薯培育到薯产品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已具雏形。
“目前彭水红薯年加工量只有三分之一,挖掘空间还很大,将成为我们今后的主要工作方向。”彭水县农委领导表示。
新田高淀粉红薯丰产
巧用山地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牛羊养殖
近年来,彭水县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根据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划分,结合彭水发展实际,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山地资源优势,持续打造“草食牲畜大县”品牌。彭水山地黄牛、彭水黑山羊已注册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荣获“全国草食牲畜优势县”等殊荣。
为推动山羊产业发展,2016年,彭水县财政补贴650万元,用于种羊场建设、山羊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适度规模养殖场建设、人工牧草种植、养殖机械设施设备建设、山羊养殖技术培训以及山羊保险等方面的补贴;财政补贴437万元发展肉牛产业,用于黄牛改良冻配站点建设、适度规模标准化场建设、养殖机械设施设备建设、肉牛养殖技术培训、基础母牛扩群增量等方面的补贴。
彭水县走“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朝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方向迈进,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优化“标准化养殖+能繁母畜散养”发展模式。通过积极转变生产饲养方式,按照“畜禽良种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大力实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实行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利用。
彭水县加强与市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打造良繁体系,积极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优质黑山羊品牌,先后打造了鹿鸣六顺、保家鹏驰、绍庆瑞盈等6个良种繁育基地,已实现常年存栏种母羊4000只,年提供种羊能力达10000只以上。
为了有效地解决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促进畜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彭水县大力推广黑麦草、墨西哥玉米等人工饲草种植。与此同时,充分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饼粕、糟渣等非常规饲料,通过青贮、氨化等技术提高饲草利用率。
该县牢固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做好基础免疫、严格引种管理,切实做好疫病防控,杜绝重大疫情发生。彭水县畜牧发展中心定期举办养殖技术培训会,采取课堂理论培训和现场实践培训的方式进行,对牛羊养殖技术、疾病防控技术、圈舍规范化建设技术、项目管理要求等知识进行理论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通过培训,各项目业主基本掌握了相关技术要点,增强了项目建设信心。
牛肉羊肉越来越受到市民的亲睐,消费量迅速增加,价格不断攀升。彭水是全国黄牛改良基地县,全国肉牛发展优势县,草山草坡多达190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约160万亩,理论载畜量达50万个牛单位,而目前不到20万个牛单位,发展空间非常大。
据彭水县畜牧发展中心统计,2016年上半年,全县累计出栏牛3.4万头、羊5.09万只;全县建成10头以上的肉牛规模养殖场230个、30只以上的山羊规模养殖场441个;扎实推进3个种羊场项目、23个山羊标准化养殖场项目、95个适度规模养殖场项目、1个南方现代草地推进行动项目。彭水牛羊养殖产业的发展步伐正朝着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坚实迈进。
肉牛放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