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酿造 甜蜜事业
——彭水县打造中华蜜蜂之乡纪实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腹地,森林覆盖率超过50%,是我市7个森林资源大县之一。近年来,彭水县委、县政府把养殖中蜂作为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全县保有中蜂量突破10万群,约占我市中蜂总量的20%,年蜂蜜总产量1000余吨,产值达2亿元以上,2013年,彭水县被中国养蜂学会授予“中华蜜蜂之乡”。彭水中蜂产业正“蜂”声水起。
中蜂养殖 源远流长
蜂蜜是一种最理想的保健长寿食品,对于它的效能古人早就有所认识并加以利用。汉朝的《神农本草经》一书说蜂蜜“味甘无毒,主治心腹邪气,诸惊痫痤,安五脏之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老延年”。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蜂蜜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蜂蜜经深度加工后,广泛用于保键、美容、医疗等领域,中蜂产业迎来了黄金期。
彭水中蜂饲养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巴国时期。山里气候适宜,蜜源植物丰富,野生中蜂尤其繁盛,古人通过诱引猎捕后进行饲养,养殖技术世代相传,但传统的饲养方式,因循守旧,只把蜂桶置放在能避风雨的地方,就坐等收割蜂蜜。对中蜂的生活习性,酿蜜的过程全然不了解,没有进行研究探讨,只向蜜蜂索取,而不为蜜蜂采蜜酿蜜营造有利的生态环境,导致彭水中蜂养殖只是小打小闹,一直没有成为气候。彭水生态环境保护好,生态植被及生物多样性良好,油菜、乌桕、五倍子等分别为春、夏、秋不同季节的主要蜜源,据统计有蜜源植物1619种,发展中蜂产业占有天时地利。然而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彭水才推广新法活框养蜂技术,有效提高了蜂农养殖效益,彭水中蜂养殖才开始蹒跚起步。
经过十多年发展,到七十年代初,凭借丰富的蜜源和技术优势,建立了四川省彭水种蜂场,是当时四川省仅有的两个省级种蜂场之一。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当年也曾在彭水开展科研和培训,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蜜蜂养殖人才,同时栽种了大量蜜源植物,为日后彭水中蜂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地示范 绿色发展
彭水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壮大龙头企业、建立示范基地、强化技术支撑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举措,规模化、标准化推进中蜂产业发展。鉴于彭水独特的立体型气候条件和山地峡谷众多、蜜源分布不均的情况,经专家和技术人员在全面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出了《彭水自治县中蜂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中蜂新法活框饲养”和“小规模庭院养殖,小转地追花逐蜜”路线,规划了“一园两线三片”基地建设发展布局(即建设一个“中华蜜蜂文化生态体验园”,打造摩围山、阿依河两条“中蜂文化旅游线”,抓好郁山保家、高谷普子、鹿角桑柘三个片区“养殖示范基地”),把彭水县打造成为中蜂大观园。
近几年来,彭水县财政每年补贴近2000万元,投入中蜂扩繁场、标准场、基地建设及种群引进、技术培训等,把特色效益农业等国家财政资金用在发展民生产业上,为加快中蜂产业发展推波助澜。
蜜源植物基地建设是发展中蜂产业的重要举措。彭水县在中蜂产业发展中,始终做到蜜蜂养殖与蜜源植物种植双管齐下。大力宣传“植物生态”“蜜源生态”理念,推广人工种植蜜源植物,满足蜂群发展需要。在中蜂养殖重点乡镇种植蜜源植物时,尽量靠近公路沿线和养蜂户,对定点养蜂户而言,蜜源植物直线距离不超过3000米为宜,并考虑各个花期的衔接。始终坚持蜜源与农作物相结合,坚持蜜源与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相结合,坚持蜜源与经济植物相结合。全县规划建设蜜源基地36万亩以上,确保中蜂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彭水坚持走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通过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彭水县花蜂谷蜂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蜂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建设了中华蜜蜂保种繁育基地、蜂具加工厂和6个扩繁(交尾隔离)场。中蜂标准化、专业化养殖已初具雏形。示范大户、标准示范场、中蜂养殖企业不断增加,涌现出龙射中山村中蜂示范村、靛水街道摩围山中蜂示范场、高谷镇狮子中蜂养殖场等示范点。养殖方式也不断改变,从单一庭院养殖发展到果园养殖、林下养殖、摞荒地养殖、小转地追花逐蜜养殖等,为中蜂养殖拓展出更广阔的空间。
发展中蜂产业,技术是关键。彭水县坚持开放发展、借力发展的理念,先后与重庆畜牧技术推广总站、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签订了《共建重庆市蜜蜂产业化示范基地合作协议》《院县科技合作框架协议》,组建专家顾问团,解决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难题。精心编制《彭水自治县养蜂100问》《中蜂养殖技术要点》等技术资料,并发放到每一个蜂农手中。同时将中蜂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内容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相衔接,针对彭水自治县中蜂产业的现状,对养蜂人员进行了食品安全法、蜜蜂生物学特点、蜜蜂产品高产技术、蜜蜂育王技术、蜜蜂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安排学员到中蜂养殖基地进行现场学习,更好地掌握科学养蜂技术和高品质蜂蜜产品的生产技术,人人变成中蜂养殖行家里手。
“蜂”起云涌 富民产业
中蜂养殖是“空中农业”,蜜蜂除了产蜜创造的直接效益外,还可通过对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作物授粉,使作物平均增产20%以上,高者可达100%,其间接创造的经济增长不可低估。目前,彭水县已发展中蜂养殖企业364个,其中公司17个、专业合作社28个、家庭农场32个、微型企业287个;农户万余户,10群以上规模户1086户,50群以上规模户410户。
在该县靛水街道官田堡,50多岁的晏忠奎利用摩围山的区位优势养蜂多年,日子越过越红火。特别是他收割的五倍子药蜜深受消费者热捧。五倍子药蜜甘甜馨香、醇味绵长,具有润肺止咳,固精止汗、美容益寿等功效,回头客很多,基本上还没采收就被老客户预定了。养殖中蜂让晏忠奎尝到了甜头,他说:“养蜂不占地、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无公害,很适合山区发展,真是一项‘甜蜜的事业’。”
现代产业的开放性和延伸性为中蜂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2015年,彭水县规划引资4000万元,在摩围山风景区正式开建中华蜜蜂博物馆和蜂情生态体验园,让市民和中蜂养殖互动,增添了休闲度假的情趣。走中蜂养殖、科学研究、实地体验、休闲娱乐、养身养心融为一体的新型蜂业发展路子,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价值,注入文化内涵,深度融入市场,增强彭水中蜂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提升彭水中蜂的品牌地位,促进脱贫攻坚,助推旅游发展。
11月22日至23日,“2016·中国中华蜜蜂产业发展大会”在彭水召开,全国各地中蜂养殖专家和科研人员汇聚乌江苗都。大会选择在彭水召开,是对彭水中蜂养殖工作的充分肯定。会后,彭水县认真落实大会精神,深入汲取会议研究成果,进一步优化发展模式,创新方式方法,着力把中蜂产品打造成为主导产业、富民产业、示范产业,这标志着彭水县中蜂养殖产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经过多年努力,彭水县基本建成重庆市中蜂供种基地县、养殖模式创新示范县和绿色蜂产品基地县。目前,彭水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坚持用科技作为发展蜂业的引擎,抓好良种选育扩繁、构建中蜂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着力打造特色蜂产品品牌,把彭水建成中华蜜蜂现代科技样板区。(欧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