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谷之城的崛起
——探寻彭水城市建设发展路径
早年,城市发展形态一度流行“摊大饼”:即由城区向周边外围齐头并进,由此集聚一大片,相拥抱成团,这在广袤的平原地带举目可见。而爬坡上坎的山地城市则无缘照搬,山环水绕的重庆主城就不得不布局自成一体的多个组团。可以想象,孤悬崇山峻岭大峡谷之中的彭水县城,其拓展之路可谓进退维谷,举步维艰……
从关山围城到大开山门
武陵大山的怀抱恰似“乌江苗都”的“襁褓”,呵护了彭水城的初生,却也困住了成长的手脚。身陷峡谷,四面受阻,有道是:“地无三尺平,坡有七分陡;路在悬崖边,人在绝壁走。”难怪清代诗人翁若梅放出言语:“蜀中山水奇,应推此第一。”多达18万人口的城区紧紧龟缩在不足6.6平方公里(包括江面)的狭长山沟里,向外拓展几乎处处“碰壁”,扩建用地在全市38个区县中排名垫底。关山围城,如同给老县城关上了道道山门,城市空间拓展不得不“另辟蹊径。”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成为彭水城市发展的必由之道。山水阻隔的重庆主城洞开中梁山、歌乐山、缙云山之门,让彭水人也开始寻求峡谷之城的突围路径。他们首先从开辟进出县城的咽喉要道着手,全力打通迈向外围的突破口,以带动弹丸之地的老城区冲破禁锢,跨越险阻。
从城区大转盘到外河坝沿途,历来是县城的主要门户,却备受隔山望水之苦。“踏平坎坷成大道”,这条车水马龙的进出通道经过桥连洞、洞连桥,才步履蹒跚地向外延伸着城市的触角。而与此相接的国道319线却已然在这里形成隧道群连绵不断的独特景观,一边是悬崖绝壁,一边是谷底深渊,前后是“别有洞天”。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同老县城仅一山之隔,便是一片豁然开朗的广阔视野:被誉为“县城后花园”的原靛水乡终于成为苗都突破围城,大举西进的扩展方向。县委、县政府精心布局,让这块偏居山外的沉寂之地扛起了彭水新城建设发展的大旗。
2010年,在开工奠基彭水新城的同一天,堪称苗都城市建设大手笔的乌江五桥和摩围山隧道也吹响了大会战的集结号,总投资超过10亿元,总长度达4.5公里的“一桥一隧”,成为打开山门、突破围城的空前壮举。
“山外青山楼外楼。”突破了重重关山,峡谷之城得以宏图大展。幅员总面积将超过彭水老县城,荟萃苗族文化经典建筑群的蚩尤九黎城已经在巍巍摩围山下悄然崛起,她将见证苗都儿女在千山万壑中勇于开拓的奇迹。
彭水新建迎宾大道夜景
从山水分割到纵横交错
依江而立,在水一方。彭水,即以乌江“涛声依旧”的“澎澎”之音而得其名。从“水码头”起家,在武陵山峡谷中长大。山水是苗都的走向和脉络,也是城区组团的间隔与分割。“三山夹两槽,两江隔三地”,让地盘狭小的老县城陷入“碎片化”格局,通过修建桥梁才能托起隔江望水的城区板块抱团发展的希望。
打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城区原“红军渡”旁建造南渡乌江大桥起,这座困守峡谷的山水之城才有了南来北往、东西交融的生机。与此同时,又在该桥对岸的河堡建起了同沿江老街上下交错、盘旋相连的县城首座立交桥,至此,城区水码头靠摆渡载客过江的历史开始划上句号。
如今,从上自沙沱下至上塘不过10余里长的彭水城区河段,已有5座乌江大桥横跨江面;而在与之交汇的郁江入城段,也有3座大桥架设水面。八大桥梁中有一半属于桥隧相连,从而构成穿越山水、合纵连横的动脉与干线。加上郁江支流上的九曲河大桥,彭水老县城已构筑起相互交错的“六隧九桥”。其中投资1.7亿元的乌江五桥,是该县乌郁江上第一大桥,全长786米,桥面宽21米,双向4车道。东起老县城北大街转盘口,飞跨滚滚乌江经下坝街与摩围山隧道相贯,由此成为新老县城之间的纽带。与此同时,它还与乌江四桥一道串接起老城、新城和蚩尤九黎城,并从汉葭街道经绍庆街道再到靛水街道,围合成为贯通城区三大组团的环线。
县城第一座乌江大桥
从滩涂荒地到滨江大堤
早前,峡谷之中的彭水老县城虽然拓展空间几无用武之地,但同众多滨江城镇一样,却布满杂乱不堪的滩涂荒地。乌郁江畔随处可见水流沙坝的泥泞河滩,污迹斑斑,垃圾成山,有碍“乌江明珠”的观瞻和脸面。对此,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全面根治滨江沿岸有损城市形象的顽疾,向滩涂要地,解市政扩容之急。
精明的彭水人通过学习借助重庆主城打造两江四岸景观工程的样板,在全力整治渠化河道,构筑防洪大堤的基础上,建起了长达13.96公里的两江一河(九曲河)六岸堤防工程。过去污水横溢、一片狼藉的滩涂荒野开始“变脸”,富有苗乡特色的“南滨路”、“北滨路”成为扩展城市空间,提升苗都形象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乌郁两江沿岸滨江路为峡谷之城首开双向四车道,成为环抱城区各板块的通衢大道,拥堵不堪的老县城开始具备像模像样的时尚风貌。这里还建有10多处造型别致的沿江观景台,为市民营造独特的亲水休闲空间。新建大型水上运动观赏区,构筑占地4000平方米的生态景观小游园。倘若从空中俯瞰,大体呈“Y”字形态的两江堤岸长廊景观,就如同围系在城区半岛上的缘色“领带”,令人不胜感叹。
城北学坝片区蜿蜒而过的九曲河谷,过去无处不见落差达数十米高的大片滩涂,这里地处偏僻的城乡结合部,栖息在烂泥滩上的破旧棚户区不堪入目,难怪被当地人戏称为彭水城边的“龙须沟”,让人犯愁。
好在两江一河六岸堤防工程全面开启,长年盘踞在九曲河口一带的滩涂坡地被彻底治理,构筑了长达400多米的滨河大堤。曾经谁也不愿企及的这块“烫手山芋”,变身276亩市政公共设施和房产开发用地,落成了总建筑面积上百万平方米的苗都最大住宅小区——“黔龙·阳光国际”,并为老县城增加了3%的空间容积。
在彭水,过去荒芜闲弃、毫无使用价值的滩涂之地,不但能发掘转化为市政建设的基础用地,也能全面整改成工业重镇的开发用地。作为彭水“一城四片”之一的保家镇,是全县工业园区的大本营,这个郁江之滨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就是通过彻底改造900多亩滩涂地而建成。
滩涂荒地构筑大堤,滩涂荒地建造园区,这就是彭水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大手笔。
乌江之畔不夜城
从城边崖壁到闹市新区
“老树发新芽,枯木逢新春。”彭水不仅要在老城之外再造新城,还要在老城之内开辟新区,这就是峡谷之城的彭水人充分发挥有限土地资源潜能的精妙布局。
地处乌郁两江交汇处南侧的“老虎口”,扼居早年319国道老线路进出县城的关山口,形同峡谷绝壁中的“咽喉”,可开发空间近乎一无所有。就是这块“两江汇流冲峡口”的弹丸之地,被当作“老城新区”开发的突破口。
执着的苗都人敢于“虎口拔牙”,通过悉心周密策划,先后拆迁并妥善安置178户蜗居人家,终于把挡道的几百万立方米危岩山体变成开阔平坝。面对原始高差上百米,建设者匠心独具,巧用层层退台设计布局,经过大规模开山造地,终于在两江大桥南桥头打造出3.5万平方米的市政广场和建筑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的全县最大城市综合体,从而使这个早前偏居城市边缘,处处峰峦叠嶂的两江片区,将同老县城庙嘴半岛商贸核心区以及河堡集贸服务区形成“三足鼎立。”
在峡谷中屹立,在山丛中崛起,彭水城市建设发展充满无限生机。
(南 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