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的回音
通讯员 程 荣
“万州严查城区高音喇叭扰民,百余名噪声制造者遭到处罚。”11月下旬,《三峡都市报》对万州开展城区噪声整治行动进行了报道。这场轰轰烈烈的整治行动,其实也是对一封政协信访件的办理答复。
匿名信访件引关注
今年9月中旬,万州区政协主席谭德成收到一封匿名信访件。信中言辞激愤,反映城区夜晚汽车噪声污染严重,影响居民正常休息,要求“还百姓一个宁静的夜空”。很快,这封信及区政协城环委的协商办理意见“请区环保局加强城区噪声监测,请区交巡警支队加强城区夜间行车交通噪声的管理”转交到万州区环保局和区公安局交巡警支队。
接件第三天,万州区环保局负责人迅速反馈初步承办情况,表示已会同区交巡警支队制定了“全面摸排噪声源、加强路面执法、实施噪声监测、调研扩展禁鸣区域、强化宣传教育”的“五步走”办理方案。“集中整治一个月来,城区夜间乱鸣喇叭交通违法现象有所改观。下一步,我们还将开展社会生活噪声、交通噪声和禁放烟花爆竹集中整治行动。”11月中旬,区交巡警支队负责人专题汇报办理进展情况。他们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城区机动车噪音尾气污染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和《严厉打击机动车竞速行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通知》两份文件,对城区机动车噪音扰民问题开展为期3个月的集中整治行动。
信任态度促办理
一封普通的群众来信,为何能迅速赢得一场声势浩大的专项整治行动?这与万州区政协始终坚持履职为民理念,高度关注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把办理群众信访案件作为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分不开。
谈到政协信访工作,谭德成指出,信访工作是法律体系之外的权益补充救济制度,政协虽然不直接办理信访案件,但是群众向政协反映情况和寻求帮助,是基于对政协的信任。群众来了信,就要本着“相信”的态度去换位思考、了解实情;听闻了群众的声音,就要负责地“过问”,协调并督促相关部门和单位调查核实、办理处置。他表示,政协信访工作除了要协调推动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追本溯源,发现一些苗头性、倾向性、全局性的问题,及时建言献策,防患于未然。
“真没有想到,短短几行文字,政协会这么重视。”谈起前年的一次经历,胡正云委员感触颇深。当时她准备写一篇社情民意信息,反映鼓楼一巷下水道堵塞、道路经常积水问题,由于反映的问题非常具体,就转为了“委员来信”。几天后,区政协和区城乡建委的同志就来到现场调查核实,并立即启动了对整条街道的窨井设置和排水系统的整治疏通。
确保“事事有回音”
向政协反映问题,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回复。这是近年来更多信访群众的切身感受。2016年,万州区政协依法办理群众来信来访21批50余人次,比上年增加了6批次。领导走访、接访、下访收集各类意见建议302条,排查化解率100%。编发社情民意信息专报55条。
关于社情民意信息反映的住宅小区附近山坡毁林种菜问题,牌楼街道会同相关开发公司在一周之内就落实了“修建防护墙、树立告示牌、组建巡逻队、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关于老年人乘坐公交车难等问题,区政协城环委会同区交委进行专题调查并书面回复。“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区政协工作人员表示,“不管是实名还是匿名,只要我们‘听见’了来访人的‘声音’,都会去做适当的调查核实。”
听见你的声音,便有一份答复。这是万州区政协群众信访工作坚持的原则,也是万州区政协群众信访工作体现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