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笑自若”怀甘宁
中华典故,源远流长,蔚为大观。成语“谈笑自若”源出甘宁,无疑是甘宁将军留给万州人的一笔厚重的文化遗产。
今年年初,我有幸来到三国大将甘宁故里——甘宁镇考察历史文化,甘宁将军的传奇人生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查阅晋·陈寿《三国志·吴志·甘宁传》,一段文字让我眼前一亮:“宁受攻累日,敌设高楼,雨射城避,士众皆惧,惟宁谈笑自若。”莫非“谈笑自若”这个成语典故就出自甘宁?我抑制不住兴奋,立马查阅《中华典故》、《国学典故》等相关书籍,并运用学术搜索引擎查览,获悉不少于400种书籍收入了“谈笑自若”这个典故,讲的都是甘宁的这个经典故事。
三国时期,巴郡临江人甘宁最初在刘表麾下效劳,后“跳槽”到孙权阵营。他因骁勇善战,屡建奇功,被封为西陵太守、折冲将军。
一次,甘宁率军与驻守夷陵城(今湖北宜昌夷陵区)的魏军守将曹洪激战。曹洪招架不住,落荒而逃,甘宁迅速夺取夷陵。当时他手下只有几百号人,进城后立即招兵,但也不过千来人。当天黄昏,不甘心失败的魏军聚集五千余人,把夷陵城围个水泄不通。
第二天,魏军堆土筑起高楼,居高临下向城中密集射箭,射死射伤不少吴兵。将士们都害怕了,唯独甘宁跟平时一样毫不紧张,谈笑非常自然。他命人收集魏军射来的数万枝箭,选派优秀射手,与魏军对射。由于甘宁率军沉着顽强地固守,魏军望城兴叹。
后来,周瑜派来援军为甘宁解了围,还给甘宁“点赞”记功。甘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谈笑风生,在军中传为美谈。
行笔至此,对甘宁将军的敬意油然而生。他虽少好游侠,但后来却发愤读书,明理向善,终其一生,成就了一个穿越时空的励志典型。他驰骋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群雄逐鹿的历史星空,“破黄祖,据楚关,攻曹仁,取夷陵,镇益阳,拒关羽,守西陵,获朱光,击合肥,退张辽”,建立赫赫战功,且为人仗义疏财,深得士卒拥戴,是震古烁今的一代英豪。不仅如此,他还以其大智大勇为中华文化奉献了一个弥足珍贵的成语,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一个淡定从容的背影。
如何承继“谈笑自若”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把这笔宝贵馈赠转化为内在精神动能呢?
涵养静气。“静”是安定、思虑和有所得的基础。安静的人会在仔细观察中审时度势,深入思考,以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军情危急时刻,甘宁的沉着冷静,既稳定了军心,又掌控了局面。“每临大事有静气”,他的从容镇定,取决于内心的静气。我们践行“谈笑自若”,就是要守住一颗宁静的心,在纷扰中坚持,在进退中自在。
保持定力。“定力”是把握自己的意志力。定力源于内心的那份执念。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信念支撑着甘宁,令他心神宁静,沉着应战,演绎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我们致敬甘宁,就是要不分心,不走神,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因个人名利所累,在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现实社会里,始终恪守内心那份从容和淡定。
厚植自信。甘宁的故事启迪我们,人不自信,谁人信之?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舞台的主角。自信,彰显的是沉静乐观的心态,抒写的是命运由我把握的豪迈。当下的我们,靠什么厚植自信?靠勤学善思,靠躬身笃行,靠悟性修为。唯其如此,方能笑对风雨,乐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