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山城的“血脉畅通”
—— 市政协助推重庆建设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纪实
好个重庆城,山高路不平。随山就水修筑的山城重庆,交通曾是几代重庆人的痛。2016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视察重庆,给重庆的定位之一就是“建设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重庆的交通被赋予更为广阔深远的意义。重庆的交通建设现状如何?还有什么困难和问题需要研究解决?近年来,重庆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作为市政协联系交通职能部门的专门委员会,组织委员、专家对全市交通建设和出境通道规划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开展系列调研,通过提案、调研、视察、反映社情民意等方式资政建言。
关注山区百姓出行难:走出大山奔小康
秦巴山区、武陵山区是全国14个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其中,秦巴山区地跨川陕甘豫鄂渝六省市,地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武陵山贫困带位于鄂湘黔渝交界处,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2300万。
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投入,在武陵山、秦巴山重庆片区启动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64个,新修和改建农村公路1.1万公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然而,由于交通条件限制,这两个区域内大量的绿色生态农产品向外流通渠道不畅,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因为通景区道路的可进入度低,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当地老百姓增收困难。
自2015年以来,市政协人资环建委先后多次深入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的调研。调研组一致认为,要解决秦巴山、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问题,优先发展交通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影响。为此,人资环建委向市政府建言:统筹规划、优化秦巴山、武陵山两个片区路网结构;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制定秦巴山、武陵山地区交通专项规划,重点规划建设高铁、高速公路,优化跨省路网结构,打通省际间的“断头路”。建议国家层面统筹协调,整合资金,着力加强通往景区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一体化公铁联运旅游交通系统。
重庆出境交通的难点在渝东北地区和三峡库区。为推进重庆与周边省市道路交通的互联互通,促进秦巴山区、武陵山区旅游交通体系建设,2016年8月,由市政协分管副主席杨天怡带队到湖北省考察,并就有关跨省重点交通项目包括推进安张铁路前期工作,争取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加快重庆奉节至湖北建始高速公路建设进行了会商,并达成共识性意见。
作为全国政协常委,杨天怡还在全国政协十二届第十六次常委会上作了题为“关于推进秦巴山、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的几点建议”大会发言,呼吁从国家层面着眼,着力推进跨省市重点交通项目建设,促进该区域交通体系互联互通。
与此同时,市政协开展的“委员传递正能量”实践活动中,人资环建委副主任委员张远、政协委员李方宇多次深入渝东北地区调研,为武隆县仙女山旅游景区规划和环线交通纳入全市路网进行规划,为巫溪县通景区公路规划建设出实招,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取得实质性进展。
推动渝西高铁建设:打通北上通道
2016年11月,市政协副主席杨天怡带领市政协委员视察团人资环建委分团视察“全市重点铁路项目规划与建设情况”。委员们实地视察果园港铁水联运现场和重庆北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情况。视察座谈会上,市交委副主任汪钦琳谈到,“十二五”期间,重庆市铁路建设取得长足进展。枢纽建设不断加快,运输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完成《重庆市铁路中长期和“十三五”发展规划》,构建“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并融入国家路网规划,宏图令人振奋。但汪钦琳也强调,相比其他交通条件,铁路是重庆综合交通的短板,铁路建设的“洼地”效应突出,建设征地拆迁困难等等。希望市政协进一步关注和支持交通事业发展,多做一些协调推进工作。
按照市交委请求,市政协人资环建委联合陕西省政协人资环委就推动“渝西高铁”项目线路问题走向开展调研。渝(重庆)西(西安)高铁建设地跨秦巴山区域,也是实现国家扶贫攻坚任务的需要。渝西高铁经万州、安康的走向,可以实现三峡库区的北上通道,进一步优化西部地区路网结构。对此,市政协人资环建委撰写《关于完善西部高铁路网结构,加快推进渝西高铁国家重点交通项目建设的建议》社情民意,送全国政协,并就此项目同陕西省政协人资环委作了沟通,商议两省政协共同推进渝西高铁重点铁路项目尽快确定走向,力争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期实施。
发挥长江航运“黄金”效应:逐梦“准沿海”城市
长江横贯重庆境内679公里,约占长江通航总里程的四分之一,嘉陵江、乌江相偎左右,市域航道总里程达4451公里。这是重庆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特殊优势。
港口货物通过能力达到1.56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350万标箱;长江上游唯一拥有一级航道、5000吨级深水码头、水运一类口岸和保税港区的地区。在这条黄金水道上,重庆的航运资源优势同样得天独厚。
三峡成库后,通航条件得到根本改善,5000吨级船舶已经成为重庆市主力船型。目前,水运承担了全市综合运输体系60%以上的货物周转量和90%以上的外贸物资运输,全市90%以上的产业均是临江布局,周边省市通过重庆中转的货物占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40%以上。重庆港口货物吞吐量年均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已稳居长江沿线十个亿吨大港之列,2016年成为长江上游首个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的港口。航道、港口、船舶等航运要素的高度集聚,使重庆在西部地区正逐步成为“准沿海”城市。
然而,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航运,却没有发挥“黄金”效应。市政协人资环建委在调研中发现,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的瓶颈问题日益加剧,制约了长江上游航运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缺少规模化、大型化、专业化码头,尚未形成高效的港口物流枢纽中心。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在市政协举办的“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协商会上,人资环建委呼吁——
——继续向国务院呼吁,争取加快三峡船闸新通道前期工作进程,及早启动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峡船闸的通过能力问题,以解决航运中心建设制约瓶颈。
——加大我市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并提供更多支持政策和保障,将《重庆市港口管理条例》修订工作提上议程。
——研究扩大寸滩保税港区范围至果园港等政策措施,发挥区域优势,提高我市航运集聚辐射能力,促进我市水运快速可持续发展。
建成“蛛网型”交通网络:畅通主城与新区
一路向西,一路拥堵。成渝经济走廊人流和物资交流日益频繁,渝西方向仅有的连接内外环间高速通道成渝、渝遂通行量的全面饱和,西向出口的不畅特别是节假日的龟行,成为渝西新区的痛。
不仅是渝西地区。内环交通拥堵,外环利用率较低,“两环之间”交通量不平衡问题显现。
对此,市政协人资环建委在调研基础上,形成集体提案《关于尽快规划修建重庆西部主干线高速路至内环延伸段构建都市核心区向城市发展新区大通道的建议》,建议市有关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建设好内部交通网络与对外交通网络,实现“无缝”对接。加快完善以都市功能核心区为中心的环状与放射状相交织的“蛛网型”交通网络,以更好地促进主城和城市发展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流动,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此提案得到市交委、市城乡建委的重视采纳,并启动规划修建渝蓉高速路至内环延伸段的相关工作。
“蛛网型”交通网络的建成,使主城与新区有了很好的通行,但主城内部的畅通对通行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市政协人资环建委在调研基础上认为,解决主城交通拥堵,关键要推进实施公交优先道。为切实推动重庆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市政协人资环建委会同重庆市道路运输管理局赴成都、郑州、哈尔滨考察,提出关于“加快主城区公交优先道建设,增强公交吸引力优化市民出行结构”的若干建议:
——以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城市活动为契机,推动公交专用道建设。市政府层面尽早出台《重庆市主城区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实施意见》,落实相关政策和配套设施,做到公共交通线路的无缝连接,从工作机制、政策体系上保障各项工作的落实。
——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进,联网成片”的工作思路,结合重庆市的实际,制定完善主城区公交优先道设置规划,科学设置并加快推进公交专用道网络建设。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电台、报刊等媒体,做好“公交都市创建”的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晓喻度,形成全民参与公交都市创建的机制和良好舆论氛围。
——加强管理,规范公交专用道的使用,加大查处力度,确保公交专用道使用效率。
“十二五”交通成就
全市交通建设投资规模3350亿元
铁 路:总里程达到1929公里;实现重庆350公里/小时高速;铁路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公 路:
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525公里;路网密度3.1公里/百平方公里;居西部第一
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总里程达到15000公里;省际对外出口达到81个;在全国率先实现二级公路全部取消收费
航 道:总里程4451公里;总运力620万载重吨;平均吨位全国内河第一
机 场:旅客吞吐能力达到300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到55万吨;对外门户枢纽功能进一步增强
轨 道:运营总里程202公里;居中西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