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锰业之都”的蝶变
——写在秀山工业园区成立10周年之际
“没有强大产业支撑的城市腰不硬、站不直、走不远。”这并非“杞人忧天”,作为武陵山腹地的传统农耕大县,秀山尽管也曾经流传过“中国锰都”“世界锰都”的头衔,但毕竟时过境迁,当年那种高耗能、重污染、滥开采的粗放型产业模式,早已同现代生态文明渐行渐远……好在秀山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和胆略,大刀阔斧地实施对“一锰独大”的地方产业形态全面整改转型,由此,堪当大任的秀山工业园区应运而生,成为重振产业经济雄风,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主导边城新型工业化的大本营。
园区厂房一角
化危为机 破解困局
10多年前的秀山,凭借得天独厚的富饶锰矿资源“靠山吃山”,可谓“一业独大,一柱擎天”。这里星罗棋布的锰矿开采曾达到年产120万吨,锰业创收撑起了地方财政的“半壁江山”,虽然“风光无限”,但锰都就此付出的惨重代价更令人震憾:蓝天下锰灰飞扬,河水中锰渣流淌,山岗上“遍体鳞伤”。有人戏言:“锰业之都”形同“锰霾之都”,秀山无异于“锈山”……疯狂采锰成了边城人心中永远的痛。2005年,《中国经济周刊》第12期封面头条刊出了重磅特稿——“世界第一锰都调查”,顿时引发全国各地的强烈反响,秀山县成为国家和重庆市环保部门挂牌督办的重点整治对象。
秀山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全面根治“一头沉”的锰都经济对城市发展环境的致命威胁。仅在短短一个月内就对138家涉锰企业进行“伤筋动骨”的全方位整合,并通过“另起炉灶”,推动集聚新兴产业抱团发展的园区战略,再造秀山工业,遵循“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彻底终结“锰业独步天下”,开始走向依托地方生态优势资源的新型工业化。
2006年,横空出世的秀山工业园区成为市级特色工业园,总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由“三园一组团”构成。即:A区综合园,B区龙池硅产业园,C区梅江农产品加工园以及由妙泉、清溪、溶溪3片区连成的矿产业组团。其中作为主体的综合园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分3期建设,从而形成“先扎堆、再链条、后集群”的园区格局。
工业向园区集中,资源向园区投入,政策向园区倾斜,举全县之力推进园区建设。通过组建国有独资企业——秀山工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开启1.6平方公里首期工程,并拓展国家商务部批准的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建立边城经济畅享西部大开发、国家级贫困县以及“老、少、边、穷”地区等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叠加效应的“特区”。
拔弦唤得萧声起,筑巢只待凤凰来。众多知名品牌企业瞄准了这里的后发优势和特色项目,纷纷“抢滩登陆”,长驱直入。从第一个“安营扎寨”的天雄科技,到材料大腕东星公司;从曾经叫响巴渝大地的第一家手机生产商夏朗科技,到称雄西南的最大休闲豆制品企业奇爽集团,都先后在秀山工业园区创造年产值数亿元。从智能通讯装备,到医药食品生产;从纺织服装加工,到新型建材制造等一应俱全。
截止2015年底,秀山工业园区入驻企业已达164户,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达49个,投产企业112户,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360亿元,解决1.4万人就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共计完成投资30.7亿元,建成标准厂房27.8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23亿元。仅2015年,先期开发的A区综合园实体企业就达到出口产品产值3700多万元,占全县出口总额的99%。目前,该园区吸纳全县经济的工业集中度超过80%,并先后获评“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发展速度优秀园区”“重庆市工业园区建设先进集体”,成为全市最具投资前景园区之一。
转型升级 异军突起
以全新面目崭露头角的秀山工业园区,并没有对过去涉锰产业和相关企业采取“一刀切”,而是“去粗取精”“推陈出新”。曾经独占鳌头的锰业大鳄——天雄锰业集团,顺应新型工业化的高起点,组建升级版的天雄科技公司,在该园区打造独树一帜的科技园。通过“脱胎换骨”的科技转换与工业创新,对电解锰进行深度精加工,实现从初级低端产品向高附加值新型产品的全面提升,并大规模拓展延伸产业链,完成年产值数亿元。从2009年起出口大宗产品到海外,已累计创汇超过4000万美元。
边城植根于号称“中药材宝库”的武陵大山,这里蕴藏着“金银花都”秀山赖以发展新兴生物医药产业的庞大资源,为此,秀山工业园区抢占先机,重点开发以金银花、土鸡等加工产业为拳头的特色项目,打造成为重庆举足轻重的食品药品生产基地。
恰如其名的重庆万物春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看中了这里坐拥“秀五味”等中药材基地的独特优势,在秀山工业园区“如鱼得水”,从事金银花、黄芹、连翘、颠茄等本土药材的加工提取。项目投产两年多来,加工中药材提取物产量即达到每天15吨,年创产值数亿元。该公司已同扬子江药业、修正药业、海王集团等医药大腕们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欲宏图大展。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绿色食药产业,已然开启工业园区生态发展的春天。
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继夏朗科技在园区撑起电子信息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通信设备制造、光电产业、电气元件和智能装备等高端产业集群之后,2015年,雄居中国500强之一的全球第二大监控设备生产企业海康威视携手重庆盛新科技,与秀山县政府签署协议,正式落户工业园区,首期投资5000万元,启动智慧城市新型终端产品的研制和生产。
“干大工业、大干工业。”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工业园区凭借新型环保建材生产的雄厚基础,引进扬子门业、金灿门业等全面推进从年产50万套至300万套智能防盗门制造项目。与此同时,充分发掘提升硅产业园精深加工能力,建设年产15万吨脉石英板生产线,把硅业打造成比肩锰业发展的又一骨干产业。
2016年,大名鼎鼎的海王集团正式宣布将进驻秀山工业园区,投资5亿元,构建占地500亩的现代生物制药产能高地,5年后将达到年产值30亿,并为在这里造就医药产业园竖起大旗。
10年风雨,10年沧桑。厚积薄发的秀山工业园区终于历尽艰难曲折,破茧成蝶,为边城经济大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园区建设者正在紧张施工
产城融合 抱团一体
作为秀山工业园区主块板的综合园位于县城西北郊,刚进园区门户大道,就看见气度不凡的豪生国际商务大酒店在街口挺立,不免让人惊奇:一座边城首屈一指的五星级酒店不建在闹市区,却偏偏选择靠近工业园区布局,这到底有何奥秘?看来秀山人早已把园区开发同城区建设紧紧融为一体,工业园区就是扩展新城的热土和宝地。首先启动的综合园核心板块1.6平方公里开建工程,就全部位居县城总体规划确定的20平方公里范围以内。
2015年,秀山县委在十三届四次全会上明确提出“一城三园”的城市架构,即把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和文化创意园区全部纳入县城建设扩展的范畴。“园区支撑城市,城市服务园区。”没有产业经济作后盾,城市化进程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园区的开发建设更要依托全方位的城市化服务。
在紧傍城区的综合园详细规划中,10平方公里面积并非全部是工业用地,而是按照工业发展区占70%、城市生活区占30%的比例优化布局。与此同时,当已经全面完工的首期1.6平方公里核心区域继续扩展到6平方公里时,园区将另外新增4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正所谓“园中有城,城中有园。”
工业园区搞市政建设,是秀山产城互动融合的一大特色。县城四处延伸、相互交错的道路骨架已呈“六纵六横”;而工业园区也将建成由两园大道、黄杨大道北段、园区一路、园区二路、纵一路、纵二路构成的“三纵三横”,从而搭建起秀山大举向北扩展的“北部新城”。这里已开始沿秀丽的梅江河畔打造滨江生态休闲景观带,并建起了别有风光的园区“后花园”--乌杨公园。本着“产城一体、功能分区、配套完善”的原则,全面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积极引进商贸流通服务、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项目,为第二产业“保驾护航”。截至目前,已修建完成廉租房2.4万平方米、安置房6.1万平方米、周转房1.9万平方米,并大力推进兴源、豪生等商品房建设工程,营造新兴“楼宇经济”,构筑高端“总部经济”。
秀山工业园区通过大规模城市化配套服务,彻底解除了企业员工的后顾之忧。这里建起了黄杨郡幼儿园、秀山县第一中学、秀山贴心医院等一批与时俱进的民生工程。硬件设施提供保障,软件服务架设桥梁。该县集中整合各机构部门资源,成立企业服务中心,开辟园区入驻企业绿色通道,全面优化审批流程,采取“一盯一、步步跟进”的方式,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实施“一站式”“保姆式”全程跟踪服务。同时,园区将初期投入“技改贷”的2亿元资金全部用于设立园区产业发展引导基金。2016年,勇挑大梁的园区工业投资公司成功发行8亿元债券,从而消除了企业忧心的“融资难”。通过营造“安商、扶商、亲商、富商”的“产业特区”优越条件,真正让企业找到归属感,提高企业认知度,从而坚定其植根边城发展和同舟共济建好园区的信念。
作为边城大地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在“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秀山工业园区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上百亿元,产出强度达到71.2亿元/平方公里。秀山终于挺起了强壮的工业脊梁,在茫茫武陵山18个区县中后来居上,秀山人终于托起了“工业强县”的梦想。
(南 苑)
夏朗公司生产车间一瞥
工业园区内安置小区的优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