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苗乡生态旅游发展之路
作为重庆区域发展战略中的生态保护发展区,渝东南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是历史、自然与未来的必然选择。抱团发展、联动发展、深化发展,可发挥集群效应,彰显区域魅力,从而促进本区域又快又好发展。
重庆直辖以来,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部署,在渝东南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彭水也在发展旅游的大潮中,谱写出了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彰显特色 打造旅游名片
彭水建置历史悠久,但因处于乌江、郁江交汇之地,山高坡陡,用地条件极差,城市发展受限,更不能承载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走文旅结合、建设国家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之路,是彭水县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提升城市吸引力,打造特色旅游名片,已初见成效。
10年前,彭水阿依河景区开发成功,景区每年仅门票收入即达5000万元以上,目前已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全国民族文化旅游十大新兴品牌、巴渝新十二景、享誉“天下第一漂”,对彭水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的彭水自然生态明显改善,发展生态旅游基础更好。
宜居才宜游,拓城是彭水发展的关键问题。2014年2月,总投资8.5亿元的摩围山双向四车道隧道工程建成通车,破解了彭水3000多年的拓城难题,使彭水原本要翻山越岭16公里的新城与老城连为一体。按照新调整充实的项目规划,彭水景城融合、商旅融合、文旅融合、产城融合的老城、新城、古城和摩围山度假区以及保家工业园区全面建成后,城市共产业一色,经济与生态齐飞,“乌江苗都”彭水,将以其独特的风貌冲刺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生态优先 助力文化制胜
彭水县在全市五大功能区域战略指引下,旅游项目突出“生态优先,文化制胜”的设计理念,集聚智慧挖掘提炼历史文化资源抢占制高点。2014年3月编制的《乌江画廊蚩尤九黎城详细规划设计方案》明确将“蚩尤”与“九黎”分开,称“蚩尤宫”和“九黎城”,突出了历史文化价值;2014年9月编制的《乌江画廊蚩尤九黎城二期工程详细规划》进一步扩大规模,凸显了商旅文化价值;2015年1月编制的《摩围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植入黔中文化,文旅有机融合;2015年5月25日,首届“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暨蚩尤文化研讨会”在彭水召开,研讨会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已深度融入到项目建设之中。今日蚩尤九黎城,被业界誉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经典项目。此外,乌江画廊、郁山古镇、鞍子苗族风情园等精品项目,也将成为彭水的旅游名片。
祭祀活动推旅,着力打造中国蚩尤文化艺术节,举办一年一度的蚩尤祭祀活动、蚩尤文化论坛、蚩尤庙会等,让蚩尤九黎城不仅有恢弘的建筑,更有值得大家品鉴的文化作为支撑。
文化遗产丰旅,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2000项,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项,公布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20项,成功申报2个市级传承教育基地,成立8个县级传习所。
文化艺术活旅,组建了娇阿依艺术团,开展旅游景区驻场演出和旅游推介演出。成立蚩尤文化、黔中文化研究院,开展上古苗族文化、黔中建置历史研究。以彭水旅游景区为背景,成功创作拍摄影视剧《丹砂女王》《寻找女神娇阿依》《怀清台》《纠结之旅》《恋在阿依河》等,《战神蚩尤》正在创作之中。2015年,彭水获得了“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最佳文化休闲旅游县”“中华诗词之乡”等称号。
文化产业强旅,进一步加强文旅融合创意产品设计与开发,苗族刺绣技艺、苗银锻制技艺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项目产业化发展,与旅游结合,产出了大量旅游纪念品在景区销售,强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为彭水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产业是朝阳经济,渝东南各区县间的特色旅游资源,提倡共同谋划论证联合开发。如重庆主要石林景观之一的“九门十八洞”,即为彭水县大同镇马驴村、黔江区白土乡三塘盖村所共有。此类资源如条件具备,或共同创造条件合作开发,可共建共享。
统筹推进 建设和美家园
突出生态保护,着力推动发展。彭水县委《关于优化生态保护发展区功能布局的意见》,旗帜鲜明地确立彭水经济社会发展以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扶贫精准化“五化”统筹推进;生态城市核心区、生态产业发展区、生态扶贫重点区“三区”协调发展为指导思想,依托现有自然条件、优势资源和发展基础,科学合理地确定了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及重点。将汉葭等4镇街定位为生态城市核心区,将高谷等16乡镇定位为生态产业发展区,将连湖等19乡镇定位为生态扶贫重点区。“三区”划分及其功能定位使彭水经济社会发展更精细化。
拓城是彭水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目前已初具规模,10余个县级部门单位已从老城迁到新城办公;突出阿依河景区、摩围山景区、乌江画廊景区、蚩尤九黎城、郁山古镇、鞍子苗族风情园等精品旅游项目建设,布局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彭水工业园区已入园企业2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家。100亿级太极水项目一期年产1亿罐生产线已竣工投产,年产值可达10亿元,太极“不老泉”日产已达30万罐以上,成为中国健康产业的代表;以薯业、畜禽为重点推进农业现代化,建成1个产业示范区、2个产业示范带、10个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建设中华薯业强县步伐,推进产品开发市场化、品牌化,全县累计获批地理标志农产品21件、无公害农产品5件、绿色食品7件、有机农产品1件、市级著名商标4个。
(欧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