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家”的根基
—— 市总工会改革试点工作纪事
2016年12月29日,重庆,阴冷。鱼嘴镇某工地,100多名来自四川甘孜州康定市的农民工心里却暖意融融。在江北区总工会的帮助下,通过“快捷购票·工会帮你”现场网上订购车票活动,当天他们就解决了买票难的问题。“今年不用再去车站熬夜买票。”
……
这一切得益于市总工会在全市成功推进改革试点工作。
2015年11月,按照中央和重庆市委群团改革精神,市总工会及万州区、江北区等6个区县先行开展改革试点;2016年4月,在所有区县全面推行改革。
筑牢“家”的根基,焕发“家”的活力。一年多过去了,工会——这个一度被“边缘化”的组织,如今正成为重庆职工们的主心骨、党委政府的重要助手、让职工更有归属感的“家”。
列出“三个清单”
增强工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有效破解工会组织存在的“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倾向,是党中央对工会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
改革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破题,采取怎样的方式才能顺利推进工会改革?市总工会领导班子陷入了思考。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闭门沉思不如走出去问计于民。”市总工会领导班子逐字逐句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围绕工会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了为期半年的调研,广泛问计于基层和职工群众。
聚智聚力的结果,让市总工会找准了改革的切入点。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郑洪介绍,“我们针对改革推进过程中重点不聚焦、创新办法不多、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制定了‘三个清单’,确保改革沿着正确轨道进行。”
找出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市总工会列出了一个针对18条“四化”问题和各区县工会梳理出的12—19条问题的整改清单,为制定专项改革方案夯实了基础。
找准问题之后,再列任务清单。
市总工会制定专项改革1+12实施方案,列出改革任务清单40项、重点措施129条、拟新建或修订出台制度文件41个,并明确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各区县工会推行清单管理、打表推进、逐一销号。
有了任务清单,就该列出方法清单了。
市总工会列出方法清单和督导重点,建立定期研究、汇报、协调制度,联系指导区县、产业、基层工会改革制度的制定和落实。
为走出“封闭运行、自弹自唱”老路,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分组负责40个区县、7个产业工会的督促指导,坚持每月现场指导1次,每两月组织召开1次片区推进会。
清单明确,需要构建长效机制,才能推进改革顺利进行。市总工会深谙其道。
随后,《工会改革推进落实工作机制》《区县及以下工会改革督导提纲》等文件相继印发,《市总工会党组会议规则》《重庆市总工会机关机构编制方案》等出台,为工会改革夯实制度根基。
与此同时,市总工会还加强了与团市委、市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合作。
织牢“一张大网”
34岁的罗晓丽,是万州区九池乡的农民。近年来,家乡土地流转吸引了一些投资农业的企业家前来发展。罗晓丽就将家里的10多亩地流转出去,自己也不再外出打工,成为农业企业的打工仔。
让罗晓丽更高兴的是,万州区总工会在九池乡建立总工会,“农民也能加入工会,农民工的利益这下更有保障了。”
在这次改革中,万州区总工会在15个建有党(工)委的区级部门建立工会工作委员会,在天城镇、九池乡等15个镇乡(街道)建立总工会,其余37个镇乡建立工会联合会,并在635个行政村(社区)建立联合基层工会,实现工会组织全覆盖。
这只是市总工会夯实各级基层工会组织,不断织牢工会组织“大网”的一个缩影。
工会组织“头重脚轻”“高位截瘫”和代表性广泛性不够等问题,一直是工会发展的“顽疾”。
“内设机构由19个减为13个,精简20%人员,只留下编制123名。”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黄明会称,为治疗这些“顽疾”,市总工会先拿自己“开刀”,精简优化总部机构。
在“亏待”自己的同时,市总工会却“厚待”基层工会,采取“减上补下”和区县调剂编制,区县工会机关增加行政编制23名,事业编制209名,基层工会的组织力量得到了增强。
为拓展工会组织产业界限,市总工会鼓励7个市级产业工会吸收与本产业相近的非公企业、行业协会;将市国资委管理的14个市属重点企业工会划转至相应产业工会管理。
为延伸工会组织触角,市总工会指导区县在辖区内有企业100家以上、职工5000人以上的乡镇(街道)和开发区(工业园区)建立总工会,其他乡镇(街道)和开发区(工业园区)均改建为工会联合会;村(社区)普遍建立工会联合会或联合基层工会。
为实现工会组织对新领域新阶层的组织覆盖,市总工会推动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普遍建立工会,农民工纷纷被吸引到工会组织中。还指导区县采取“打楔子”“引导好”、双向选派挂兼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或联合会等方式,进入和引导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
为增强各级工会组织代表性、广泛性、群众性,市总工会优化各级工会常委会、委员会结构,一批乡镇(街道)、工业园区、村(社区)、楼宇、非公企业工会主席,以及行业协会、劳模、一线职工和农民工等方面的代表,纷纷进入工会领导层。
如今,经过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后,一张工会组织的“大网”不断织牢,各级工会呈现出“组织有活力、运行有效率、人员有说服力”的好现象,群众对各级工会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夯实“六大根基”
人的因素决定了工会的“战斗力”。市总工会找到了夯基固本的着力点。“班子中专职成员不超过50%”,市总工会大胆改进各级工会班子结构。
市总工会领导班子减少专职副主席2名,配备挂职副主席2名、兼职副主席4名,挂兼职人选主要从科技创新人才、基层工会主席、农民工、基层职工群众维权干部、非公企业等方面的优秀代表中产生。
市级产业工会班子各配备挂职副主席1名、兼职副主席3-4名,其中1名来自非公经济组织。区县总工会班子均实现专挂兼相结合的结构。
为改进干部管理,研究出台《市总工会机关干部平时考核办法》《市总工会机关挂(兼)职干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重庆市专职集体协商指导员管理办法(试行)》等,明确工作职责、日常管理、考核评价、工作保障等内容,以及聘用与解聘、考核与激励、日常管理、经费保障等规定。
市总工会还通过修订出台《关于工会干部直接联系服务职工群众的实施意见》,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工会改革试点结合等举措,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让工会干部群“星”荟萃、形成“一池活水”。
为解决基层工会缺编制、缺人员等问题,市总工会在增加区县工会人员编制的同时,采取专职、兼职、挂职、购买社工服务、招募志愿者等方式,充实乡镇、村社等工会力量。“铜梁区总工会增加事业编制4个,人口2万人以下镇街明确1—2名专职干事,2万人以上镇街明确2—3名。”
为解决缺阵地的问题,市总工会在区县职工服务中心重点采取聘用专业人士、项目化运行等方式,购买社会组织专业化服务,提升工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万州区总工会与4家律师事务所签订服务合作协议,推行点单式法律服务。”
为解决缺经费的问题,市总工会联合地税、财政等部门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市、区县总工会拿出本级留存工会经费的20%,作为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会留存经费。
为解决工会组织资源力量分散难题,市总工会联合团市委、市妇联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公共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和各类社会组织等,联手开展服务项目,形成群团工作合力。
呈现“五大新风貌”
渝北区武陵路一带有不少自主创业者开办的餐饮小店,过去,一些老板为争抢客源,时不时出现纠纷;而眼下,一些餐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在工会组织下经常在一起切磋技艺,拉面师傅们也开始相互学习,各种矛盾逐渐消弭,餐饮业呈现出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成功推进工会改革,激荡一池活水,焕发“家”的活力。目前,全市工会工作正呈现出“改革工作实起来、工会干部强起来、基层工会活起来、服务阵地转起来、工作品牌亮起来”的新风新貌。
如今,拟订的129条重点措施中,已完成81条,常态化推进28条,其余20条正有序实施;已新建或修订出台制度、文件40个。改革工作正实打实地推进。
一大批“知群众、懂群众、爱群众”,来自基层的工会干部,正通过提升自身素质、改变工作作风、加强各项理论学习等举措,逐渐成长并充实到各基层工会队伍中,成为全市“工人阶级”的领头羊。
全市各级工会注重自身元素的展示和线上线下的互动,积极打造“技能提升”“法律援助”“四季帮扶”等服务品牌,主动实施网上工会工作创新、服务品牌打造方式创新和活动开展和工作评价机制创新,让基层工会更加充满活力。
如今,市总工会牵头打造的14个工会服务站市级示范点,区县总工会牵头打造的160个工会服务站,全市已建成区县职工服务中心40个、7000多个帮扶站点,面向职工及农民工免费开放,各项有针对性的职工服务活动深受好评。
市总工会推动工会服务从高大上转向“基层化+小众化”和“社会化+专业化”,让职工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推动劳动竞赛向企业、社区、工地等领域延伸,设立职工技能培训专项资金,“巴渝工匠”等各类活动提高职工参与面和受益率;设立职工权益维护中心,依托区县职工服务中心、各级工会服务站设立窗口提供各类服务,实现工作品牌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