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不只是概念
通过小区智能服务终端,可以让社区居民足不出户与医生“面对面”沟通 叶新昀 摄
市民通过手机APP访问小区智能服务终端,足不出户就能实现网上采购、网上支付、远程挂号等,这是2016年5月,渝北区仙桃街道与重庆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签署“智慧社区”项目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时,所提出的目标愿景。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全国各地都掀起建设“智慧城市”的浪潮。2015年9月,重庆市政府也出台了《重庆市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2015―2020年)》,渝中、南岸等城区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也有了一些探索、试点。
然而,市政协委员、博众房地产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阎占斌在参加市政协去年组织的赴南宁、银川等地开展的“智慧城市”视察调研后,感触良多:“那些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已初显成效,我们重庆作为直辖市,不能落后。”于是,阎占斌在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期间提交提案——《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智慧社区发展的建议》。
“智慧社区”是什么?
“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频繁,居民工作生活节奏快,居民间的陌生感和戒备感日益增强,居民对智慧社区认知不够、依赖度低。” 阎占斌通过调研分析,首先总结出我市目前在推进智慧城市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那究竟什么是“智慧城市”“智慧社区”?阎占斌认为,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因此“智慧社区”就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借助物联网等网络通信技术对住宅楼宇、家居、医疗、社区服务等进行智能化的构建,从而形成基于大规模信息智能处理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社区。”
建设智慧社区,在阎占斌看来,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加高效和便捷。“比如,老百姓通过智慧医疗平台,一些常见病就可直接在网上寻医问药,让医生远程诊疗。这不仅能使患者就医成本大大降低,也能缓解医院医疗资源紧张等问题。”
建设标准应不应统一?
阎占斌认为,“智慧社区建设推进的标准不统一,缺乏政府、企业和居民的有机整合”制约了我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虽然,国家住建部在2014年便出台了《国家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但该《指南》既不具备法律法规的约束性和规范性,也不具备行业建设标准体系的具体指导性”。
渝中区2015年就被纳入了国家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区县,部分街道也通过建立“社区e家”、发行“社区卡”和智慧网格化管理等方式,初步建成了智慧社区;南岸区作为我市的试点城区,也在一些新建小区等探索建设了智慧社区,但目前都没有一套成型的经验和成果可供推广。“在建设中存在着碎片化、凌乱化和无序性。”阎占斌说。
规划和设计至关重要
如何才能加快推进我市智慧社区发展?对此,阎占斌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做好顶层设计。阎占斌认为,智慧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行业标准制定、人才队伍构建与发展、促进政策制定与落地等诸多领域,涵盖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等诸多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专家团队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必然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做好我市建设智慧社区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
——构建“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市场运作、智慧共享”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广泛发动居民积极主动参与,吸取其提出的符合实际需求的意见建议;政府与企业合作,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由市场化运作进行建设和实施。此外,还应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智慧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进行监测与评价体系测评。
最后,阎占斌还建议在我市成立“智慧社区人才教育中心”,充分利用我市重点高校集聚的优势,促进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打造智慧社区产学研人才库。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共建智慧社区项目实训基地,从而为我市乃至全国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