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1月15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特别报道
版面翻页
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特别报道
04

让创新引领重庆未来

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举行首场专题记者会

□ 本报记者 周炜为/文 龚伟/图

1月14日,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厦新闻发布厅举行首场专题记者会,8名来自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的市政协委员围绕“创新发展”主题谈体会、献真言。市政协经济委主任刘宝亚主持。

让企业成为实验田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专题记者会上,市政协常委、市中小企业发展指导局局长尹华川通过“5个90%”“4个50%”“3个10%”等数据强调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他建议,加快构建“有平台”“有投入”“有培训”“有会员”“有活动”“有文化”的“六有”企业创新生态圈,推动建立“从小到大、大浪淘沙、自我修复、生生不息”的企业成长机制,不断推出有潜在市场价值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

“创新不是无情物,飞入寻常百姓家。”市政协委员、两江新区服务业发展局局长黄杰认为,创新已经外化为重庆全市的战略,内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他以大家耳熟能详的重庆小面、火锅走向国际市场为例,指出创新发展并非一味追求“高精尖”,只要有胆有识、准确定位、扬长避短,创新就有劲头,发展就有盼头。同时,他提醒大家,只有立足本行,熟能生巧,才能降低创新的失败率。

针对不断涌现的“企业沙龙”“创意空间”“创意咖啡馆”“车库创意”等平台,市政协常委、市生产力发展中心秘书长严晓光认为,在强大的“互联网+”技术条件下,现在更多的是注重创意和信息交流。建议政府加强鼓励引导,要建平台,更要形成创新氛围。

“这次转型尝试,源自于学习互联网思维。”市政协委员、重庆科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资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企业只有顺应时代发展、探索传统企业转型之路,才能发展壮大,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为创新注入新动力

中国梦,创新梦。当前,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层面都出台了若干政策,鼓励企业创新,但在执行过程中仍然有障碍。

严晓光以美国硅谷、斯坦福大学的先进经验为例,建议出台相应法规保护和鼓励科研专利,制定一套更加科学的成果转化效益分配机制,为每一个逐梦者提供更好的条件,以刺激他们的创新动力。

“制定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市政协常委、市地税局副局长董青呼吁争取国家立法,完善现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优惠政策,降低西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进一步释放财税政策红利。“从市级层面来讲,用足用好现有财税政策,在市政府减免税权限内对从事科技创新企业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市政协常委、重庆杜克实业公司董事长杜长春就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提出看法:对于获得国家和国际发明奖的单位、个人申报费用,以及获得发明专利的企业研发费用给予补贴。他还建议设立“重庆市天使投资有限公司”和“重庆市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公司”,帮助企业成长。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市政协委员、重庆宏美达欣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辉认为,创新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路,希望政府及社会各界给予企业在金融、税费等方面的支持。

给创新人才更多获得感

创新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备受委员关注。“目前拥有院士14名、千人计划人选62名,同比,院士数量仅为四川的1/9,陕西的1/8;千人计划人选数量仅为四川的2/5,陕西的1/2。”严晓光用具体数据传递着他对重庆科技人才队伍大而不强、科技领军人才总量偏少的忧虑。他认为,汇集和培养人才要根植在创新开发平台上,从产业需求入手设制创新研发项目(课题),形成平台+项目+人才的引进方式。

市政协委员、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教授王林呼吁,从建立人才需求库、公布人才吸引激励政策清单、完善引才引智的配套措施等方面,建立人才积聚推动创新发展的适宜环境,进一步扩展用人主体选人用人、考核评价、职称评审、成果转化激励等方面的权限,赋予科研人员特别是领衔专家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资源调配权。

“明确职务发明者及其团队可以获得的最高奖金比例和持股比例。” 市政协常委杜长春认为,作为地方一级政府,可以出台更有激励效用的地方法规,解决创新人才对于经费问题的后顾之忧。由于企业科技创新涉及很多政策法规,他还建议定期对企业家进行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

在两个多小时的热烈气氛中,从创新理念到激励机制,从技术创新到人才引进,委员们坦诚建言,媒体记者意犹未尽,互动环节精彩纷呈,充分展现了市政协委员心系重庆未来,促进创新发展的时代风采。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