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新丝路”
—— 访市政协委员王晓辉
“全国茧丝绸行业终生成就奖”是中国茧丝绸行业里的最高荣誉。2016年12月,市政协委员重庆宏美达欣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辉成为重庆获得此殊荣的第二人。
经过茧丝绸行业十多年的深耕细作,王晓辉带领企业走向集丝绸产品生产、加工、出口贸易为一体的行业龙头企业。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国外市场的大幅萎缩,王晓辉又带领丝绸这一传统产业进行创新转型,从经营模式、产品设计等方面大胆革新,在重重压力之下走出了一条接地气的“丝绸之路”。
拼搏!不惑+创业
创业之前,王晓辉曾在一家企业任总裁助理,原本可继续在公司里顺利发展,但是想放手拼搏的念头一直推动着她,并在40岁之后做出了辞职创业这个大胆的决定。
王晓辉一直想做回自己的本行——丝绸贸易。但是茧丝绸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在每年4月至10月底收购蚕茧,这半年的收购量需维持企业经营到第二年新蚕茧出来。每年的蚕茧囤积量较大,产业资金占用大。
想要做回老本行就要攒下第一桶启动资金,于是,王晓辉开始了在朝天门开店从事服装贸易的日子。“每天早上四点多钟就要开店,最忙碌的时候,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回忆那段艰辛的经历,她很是感慨。辛苦攒够发展资金后,王晓辉在1999年成立了宏美达公司,专注丝绸外贸,瞄准国外市场。并逐渐在涪陵、武隆、梁平等地建立起自己的蚕桑基地和生产基地,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产链。
王晓辉公司生产的丝绸产品在东南亚、欧洲等地拥有不错的市场反馈,在印度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5%,企业高峰时期的坯绸年出口额达到了一亿元左右。
但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不景气,国外丝绸消费市场逐渐萎缩,宏美达的丝绸类产品年出口额也逐渐减少至500万美元左右。面对这样的经济形势,王晓辉又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调转外贸船头转为内销,重新在国内开辟销售市场,“之前专注开拓国外市场,我们的产品在国外吃香,在国内却一片空白。”
惊艳!丝绸+绘画
想要打开国内市场,生产适合国人消费的丝绸产品就是敲门砖。王晓辉带领团队开始了颠覆传统行业、创新丝绸产品的新时代转型。
她另辟蹊径,将丝绸与绘画艺术相结合。同意大利、法国等艺术家签约合作,将其绘画作品印制在丝绸上,既为丝绸增加了艺术韵味,又可以作为画布装裱。当时为了成功研发“丝绸印象”这一专利技术,王晓辉与杭州一家工厂前后进行了一年半的试验。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之下,丝绸这样的传统企业转型很难,但是再难也必须要转。”王晓辉带领团队研发出的这一系列新产品,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市场的积极反馈,许多企业、单位、艺术家向她抛出个性化定制的订单。
通过“丝绸印象”技术在丝绸上印制出来的图案色彩艳丽、饱和度高、防水抗皱,且能够高度还原图片,同时保有丝绸独特的光泽感和立体感,但是与同等规格的照片、画作相比价格却更有优势。
在国内消费者的既定观念里,市场上售卖的丝绸产品多为服装、床上用品、饰品等,一般价格较为昂贵,且不太适合面向普通大众的生活消费。王晓辉决定从打破这一固有观点入手,生产出普通大众都能消费的丝绸产品。丝绸制作的请柬、杯垫、明信片,以及在新年之际推出的丝绸对联、车贴等等,巧妙的融合让人惊艳。
新路!丝绸+旅游
王晓辉不断地从老百姓日常生活物品中寻找与丝绸的结合点,深挖丝绸产品,同时也在经营模式上狠下功夫。她准备把丝绸与时下火热的旅游结合起来,开展“丝绸工业旅游”。
她计划将宏美达集团旗下的梁平丝绸工业园区作为工业旅游项目的基地进行打造。规划在园区内设计一条安全通道,供游客进园实地参观丝绸生产线,并用箱体搭建出丝绸文化区、亲子园区、产品展示区等功能区,让游客可以看到蚕茧、缫丝至织绸的全部生产过程。“今年3月份,该项目的一期工程将正式开园。”王晓辉高兴地介绍道。
除了打造工业旅游基地,王晓辉还利用自己政协委员的身份,结合茧丝绸行业发展、企业减负等问题,通过提案等形式,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推动行业进一步发展。她说:“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作为政协委员也有一份责任在肩,希望通过政协这一履职平台,能把我们的传统产业和丝绸文化推向更远的地方。”